>全道门都欠我一个人情(修真)——骑鲸南去
他进一步,如一便被逼得退一步。
到最后,如一被逼到廊边,踉跄一步,险些一脚踏空阶梯。
封如故看他失态,目的得逞似的大笑起来。
如一霜雪似的脸颊染上一抹略带羞恼的红,更衬得耳垂红痣鲜艳。
他一言不发,振袖而去。
封如故注视着他的背影,直至他在绿影间完全消失,才把背在身后的手拿到身前。
荆三钗的声音突兀在背后响起:你对他倒是用心良苦。
封如故头也不回:你什么时候醒的?
荆三钗趴在窗边,头发未梳,眼角还带着一点宿醉的红意:你被他摁着的时候。
封如故说:听人墙脚,耳朵流脓。
荆三钗反唇相讥:诱僧破戒,天打雷劈。
封如故喊冤:天地良心啊,我没有。
荆三钗一边撑着窗沿从窗中跃出,一边拆穿他:天地良心,又不是你的良心。你根本就没有良心。
他望一望如一消失的方向:你是真的对他很上心。为什么?
封如故:何以见得?我只是爱看小和尚无地自容。
荆三钗:得了吧。从你被你师父捡回来我们便相识,你用不着跟我耍花腔。你刚才是不想叫他开口说话,可对?
荆三钗又道:我走踏江湖道,不算百事通达,也算见识广博。那秃驴是寒山寺人,据我所知,寒山寺寺规向来谨严,还喜欢对寺规删删改改,直到去年,寺规共计一千八百零三十五条。其中一条有言,闭口禅期间破戒,乃是对佛不敬,是坏道之举,需自罚十鞭。你方才分明是怕他开口破戒,才句句抢白的,是也不是?
封如故打了个哈欠,漫不经心道:啊,有这回事吗?
荆三钗沉默半晌,看表情是在斟酌自己要不要抽死这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我昨夜喝得糊涂了,忘了问你。他就是那个人吗?
哪个啊?
荆三钗的脸扭曲了一下,终究还是忍下了一口气:就是在那个时候,你说,你不会死,你答应一个人要活着回到现世,接他回家的那个
封如故懒懒散散道:忘记了。
荆三钗见他油盐不进,气得跳脚,伸手抽他:你给老子装什么傻!
封如故抬起胳膊挡了一下,却像是被碰到了什么痛处,骤然抽了一口气。
荆三钗登时忘了恼怒:怎么了?
封如故卷起袖子,只见右腕上红了一大片,隐隐浮现出指痕白印。
荆三钗脸色微变:他伤了你?
封如故翻着手腕吹气,满不在乎道:他不敢。你难道忘了?我从小就不经打,摔一下磕一下就会这样。
这倒是事实,封如故用剑是一把好手,同时却又是个不折不扣的玻璃人。
荆三钗啐他:一个剑修,这般娇弱,还有脸自夸。
封如故道:为何不能自夸?我是天生的公子少爷,身娇体贵,像你这种人是不会懂的。
荆三钗:你倒是真不怕被我打死。
封如故把袖子放下,遮住手腕,笑道:不会,我欠你的债还没还清呢。
另一边,如一脚步匆促,直到了僻静处,才站稳了脚步,闭目沉心。
初初听到那声小红尘时,如一恍然间竟真的以为是义父在叫他,一时乱了心神,冲去一看,唯余满心失望。
但那种轻松又慵懒的语气,又让如一想起了自己还小的时候。
义父酒醉一场,拿筷子敲着自己的脑袋,笑着拿他为自己起的名字编词来唱,游红尘,笑红尘,醉眼阅尽古今人。第二日起来又觉得口渴,揽着枕头不肯起床,撒娇喊着头痛,一口一个小红尘,唤他倒水。
方才,云中君的口气,确然与义父唤自己时有些相像。
但如一想想,又觉得滑稽。
义父的脸,他难道会不认得?
许是太过想念的缘故,他竟把最不该认错的人认错了。
荆三钗看得出来,封如故跟那位叫如一的大和尚渊源不浅。
但既然他有意隐瞒,他也不好多嘴什么。
几人将小魔修安顿好后,便要离开。
荆三钗问封如故:接下来打算去哪里?
封如故说:去米脂山一趟。
米脂山?那倒不错。荆三钗随口道,这时节去,你们应该能赶上一场热闹盛事。
何事?
荆三钗大叹:他们三年一度的酬神祭典,就在这两日开始。听说规模极大,且神秘莫测,我一直想去见识一番,不过我近来事多,你还来给我添麻烦,看样子我也只能等下个三年了。
酬神?
就连罗浮春也听出了些端倪,与桑落久对视一眼。
那黑衣人连杀十六人后,在文三小姐悬颅的树下,放了一片榉树树叶。
寒山寺僧人陈尸的米脂山,恰是十六个被杀地点中唯一盛产毛榉叶的地方,而这地方,居然有一场听起来颇为可疑的盛事即将举行。
似乎那黑衣人是在有意诱导他们的行动方向?
桑落久小声对封如故道:师父,我们还去吗?
左手持握烟枪的封如故含着烟嘴,没有回答桑落久的问题,而是转头问如一:大师,我头痛得很,你决定去不去罢。
桑落久不知师父为何要征询如一的意见,但还是转向如一:居士?
如一本来静立在一侧不言不语,被点名后,也只是淡淡的一点头。
去。
那是寒山寺弟子无端惨死的地方,凶犯留下的线索既是有意指向于此,那他身为护寺之僧,便没有不去的道理。
尽管他听到酬神二字时,心里便不可抑制地升上了一股厌烦和焦躁。
这股心绪,从他们来到米脂山下的水胜古城、听到酬神舞的唢呐声,便如蛇一样,冷冷缠上如一的心。
他面上不显,心中为佛不允的恶意却层层上涌。
如一厌烦一切神祗,以至于他初入佛堂,听到诵经声时,心中一度暴躁难耐。
其原因,要追溯到数年以前,他刚刚出生时。
二十三年前,他出生在一处偏僻远人的山中小村。
他呱呱坠地之日,亦是母亲血崩而亡之时。
父亲在母亲刚刚怀上身孕时无端暴死,他一落地,又带走了母亲。
此等孤星命局,本该遭人厌恶,但他的出生却并没有带来厄运,反倒成为了全家人的希望。
外祖父将身上还带着血、秽物和脐带的他,用襁褓囫囵包起,送到了山中庙祝处,奉上先生写好的生辰八字。
庙祝摸一摸他的额头,笑赞一声好,便将他抱入其中,以神水净身。
从此后,他便再没有见过包括外祖父在内的任何亲人。
他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代号,一。
因为他是为神而生的食料,就像一只圈在笼里的畜生,没有人闲到会给一只鸡或一头猪起名字。
村子里,有一个保佑了大家数十年的神。
神从数十年前便降临了这个村落,以呼风唤雨、复生草木的神术,保此地土地丰沃,居民不需多加劳力,便能坐收良田,安享乐业。
神的条件是,村民要修建一处祭台,定时祭献阴时阴刻出生的孩子,而他会将孩子的魂魄收到身边,叫孩子们做他的道童,替他做事,而孩子们也会吸取他身上的仙灵之气,不日魂魄便能登仙,成为仙童。
一边是哪怕不用费心劳作也能吃饱喝足的好日子,一边是想生多少就有多少的小孩,这闭塞山村里的民众自是不约而同地齐齐倒向前者。
阴时阴刻的孩子不好生,但大家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总能有办法。
村妇们自小受到教育,只要躺倒劈开腿,并懂得挑着时间生,受用不尽的好日子就能来了。
大多数山民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孩子能成为仙童,而人世中的他们,能过得幸福飨足,双方都能获得幸福,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也有山民好奇,去挖过所谓仙童的尸骨,发现他们也会腐烂生虫,化为白骨,没有任何登仙的征兆。
可那又怎么样?
能下雨、能带来丰收的神,就是好神。
在被山民恭恭敬敬地祭祀了数载后,神提出了新要求。
阴时阴刻出生的孩子固然是好,但最好的,是阴时阴刻出生、且长到九岁的童子,而且越纯净越好。
所谓的纯净,是指不通人言、不通世务,心智懵懂,不染杂质,灵魂通透的,真正的自然之子。
神的要求并不算过分,大家自然是要满足的。
于是,他们有了神庙,有了专门豢养孩子的庙祝。
哪家生了阴时阴刻的孩子,怕养出感情,便在孩子刚出生后就抱到庙祝这里,净身洗涤后,就由庙祝养起来,一直养到九岁,期间仍用阴时阴刻出生的婴孩祭祀,直到第一批被豢养的孩子长到九岁,山中便会召开酬神典礼,杀子祭神。
一自幼安静,少哭闹,且在褪去初生儿皱巴巴的样子后,眉眼甚是漂亮喜人,因此被庙祝顺利选入内堂。
所谓内堂,实则是一间巨大的牢室,只有一方楔着通铁条的小窗,用来透气。
他就在这间牢房里,和其他的祭品一起长大。
他们的饮食是整个村中最好的,每日三餐都由庙祝送进来。
他们只会唱酬神歌,这是他们在这里唯一可以学习的东西,每个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庙祝天天在外面唱,他们实在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便只能咿咿呀呀地跟着学。
除此之外,他们与外界唯一的接触,便是神庙外偶尔传来的村民聊天声。
他们有些聪明的,像是一,能勉强听得懂人话,却没有一个人能学会说话。
祭品们被养得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甚至对外面的世界不怎么感兴趣,觉得人本来就该这样像他们这样,哪里都不去。
孩子中,只有一喜欢看着外面,看着天际由弦而圆的月、偶尔在铁窗边栖息的麻雀,模糊地想,这是什么,这又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会动,为什么它们可以来了又走。
在一七岁时,有小孩违背了父母的警示,跑到庙后,趴在窗户上,对他们指指点点,嘻嘻哈哈。
一屋子穿着白衣长袍的小祭品们迷茫地看着这些陌生的面孔,有些慌张。
外面的孩子见他们软弱可欺,愈发肆无忌惮地逗弄着他们,说他们是全山人养的猪,并往小屋里丢起了石头。
大家都呆呆的,直到石头打破了一个孩子的头,鲜血顺着脸颊流下。
他捂住头,因为尖锐的疼痛发出哭嚎。
一站起身来,走到了窗边。
察觉到里面的猪有了动静,为首的孩子叫停了大家丢石头的举动,同样走到窗边,大胆地冲一翻白眼,吐舌头。
一歪着头,好奇地看着他的动作。
看到一的表情,那孩子愈发兴致勃勃,冲他勾手指:你,过来。
一听话地走上前去。
孩子伸手想抢他的腰带,却因为缝隙太小,他伸不进手来,只好对一说:你,再过来一点。
一注意到他的目光,低头看看自己的腰带,便隐隐猜到了他的意图,指了指腰带,问他是不是想要。
孩子嬉笑道:小猪崽,真乖。快给我。
一听得懂给字,便抬手握住了他卡在窗外、不得进入的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拖入狭窄的窗格之内,请他来拿。
小孩胳膊碾过铁窗,发出脆生生的骨骼折断声。
他顿时爆发出嘹亮的惨叫与哭嚎。
一睁大了眼睛。
他想,怎么和我们一样,都会叫呢。
这是一平淡乏味的人生里,唯一有些趣味的发现。
外面那些和他们长得一样的人,会痛,会哭,会叫,和他们一样。
但为什么他们在外面,而自己在里面呢。
闯祸的孩子自然是被训斥了。
而他作为重要的祭品,也得到了最大的优容。
一就这样无风无波地长到了九岁。
某天,他换上了一身极好的素色衣裳,被庙祝带出了小屋。
和他一同带出的,还有其他两个和他差不多同时出生的孩子。
他被带上了裹满红布的祭台,祭桌空空,上面摆着三个黄色的深腹铜盘,空空荡荡,一会儿将会摆上三个孩子的小脑袋,待神享用。
全村的人,不论老幼,都打着火把,聚在台下,虔心许愿。
孩子一出生便被送来这里,因此他们不认得台上的三个孩子各自是谁,省却了多余的心痛,唯余满心虔诚。
素衣的一被绑在最右侧。
庙祝叫三个被绑起来的孩子唱酬神歌,他们便唱了。
一却对面前一大群齐唱颂歌的人们更感兴趣,只顾着盯着他们看,唱得不很用心。
一曲终了,庙祝默默诵念着难懂的经文,举着一把小小的牛耳尖刀,走到左起第一个孩子面前,割断了他的脖子。
被绑住双手双脚的孩子,头一歪,就没了声息,喉咙里的圣血泉似的涌入庙祝另一手捧着的铜缸里。
剩下的两个孩子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怔怔地望着。
一盆鲜血放尽,庙祝拿了绒布擦擦刀神,取了一个崭新的铜盆,走到了第二个孩子面前。
孰料,人群里爆发出一声惊叫:着火了!!!
那火降得古怪,宛若天罚降临,不是由一点燃起,而是瞬间烧着了每一幢房子,漫天火星如狂蝶飞舞,映红了半边天,隐见业火红莲的地狱之象。
恋耽美
到最后,如一被逼到廊边,踉跄一步,险些一脚踏空阶梯。
封如故看他失态,目的得逞似的大笑起来。
如一霜雪似的脸颊染上一抹略带羞恼的红,更衬得耳垂红痣鲜艳。
他一言不发,振袖而去。
封如故注视着他的背影,直至他在绿影间完全消失,才把背在身后的手拿到身前。
荆三钗的声音突兀在背后响起:你对他倒是用心良苦。
封如故头也不回:你什么时候醒的?
荆三钗趴在窗边,头发未梳,眼角还带着一点宿醉的红意:你被他摁着的时候。
封如故说:听人墙脚,耳朵流脓。
荆三钗反唇相讥:诱僧破戒,天打雷劈。
封如故喊冤:天地良心啊,我没有。
荆三钗一边撑着窗沿从窗中跃出,一边拆穿他:天地良心,又不是你的良心。你根本就没有良心。
他望一望如一消失的方向:你是真的对他很上心。为什么?
封如故:何以见得?我只是爱看小和尚无地自容。
荆三钗:得了吧。从你被你师父捡回来我们便相识,你用不着跟我耍花腔。你刚才是不想叫他开口说话,可对?
荆三钗又道:我走踏江湖道,不算百事通达,也算见识广博。那秃驴是寒山寺人,据我所知,寒山寺寺规向来谨严,还喜欢对寺规删删改改,直到去年,寺规共计一千八百零三十五条。其中一条有言,闭口禅期间破戒,乃是对佛不敬,是坏道之举,需自罚十鞭。你方才分明是怕他开口破戒,才句句抢白的,是也不是?
封如故打了个哈欠,漫不经心道:啊,有这回事吗?
荆三钗沉默半晌,看表情是在斟酌自己要不要抽死这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我昨夜喝得糊涂了,忘了问你。他就是那个人吗?
哪个啊?
荆三钗的脸扭曲了一下,终究还是忍下了一口气:就是在那个时候,你说,你不会死,你答应一个人要活着回到现世,接他回家的那个
封如故懒懒散散道:忘记了。
荆三钗见他油盐不进,气得跳脚,伸手抽他:你给老子装什么傻!
封如故抬起胳膊挡了一下,却像是被碰到了什么痛处,骤然抽了一口气。
荆三钗登时忘了恼怒:怎么了?
封如故卷起袖子,只见右腕上红了一大片,隐隐浮现出指痕白印。
荆三钗脸色微变:他伤了你?
封如故翻着手腕吹气,满不在乎道:他不敢。你难道忘了?我从小就不经打,摔一下磕一下就会这样。
这倒是事实,封如故用剑是一把好手,同时却又是个不折不扣的玻璃人。
荆三钗啐他:一个剑修,这般娇弱,还有脸自夸。
封如故道:为何不能自夸?我是天生的公子少爷,身娇体贵,像你这种人是不会懂的。
荆三钗:你倒是真不怕被我打死。
封如故把袖子放下,遮住手腕,笑道:不会,我欠你的债还没还清呢。
另一边,如一脚步匆促,直到了僻静处,才站稳了脚步,闭目沉心。
初初听到那声小红尘时,如一恍然间竟真的以为是义父在叫他,一时乱了心神,冲去一看,唯余满心失望。
但那种轻松又慵懒的语气,又让如一想起了自己还小的时候。
义父酒醉一场,拿筷子敲着自己的脑袋,笑着拿他为自己起的名字编词来唱,游红尘,笑红尘,醉眼阅尽古今人。第二日起来又觉得口渴,揽着枕头不肯起床,撒娇喊着头痛,一口一个小红尘,唤他倒水。
方才,云中君的口气,确然与义父唤自己时有些相像。
但如一想想,又觉得滑稽。
义父的脸,他难道会不认得?
许是太过想念的缘故,他竟把最不该认错的人认错了。
荆三钗看得出来,封如故跟那位叫如一的大和尚渊源不浅。
但既然他有意隐瞒,他也不好多嘴什么。
几人将小魔修安顿好后,便要离开。
荆三钗问封如故:接下来打算去哪里?
封如故说:去米脂山一趟。
米脂山?那倒不错。荆三钗随口道,这时节去,你们应该能赶上一场热闹盛事。
何事?
荆三钗大叹:他们三年一度的酬神祭典,就在这两日开始。听说规模极大,且神秘莫测,我一直想去见识一番,不过我近来事多,你还来给我添麻烦,看样子我也只能等下个三年了。
酬神?
就连罗浮春也听出了些端倪,与桑落久对视一眼。
那黑衣人连杀十六人后,在文三小姐悬颅的树下,放了一片榉树树叶。
寒山寺僧人陈尸的米脂山,恰是十六个被杀地点中唯一盛产毛榉叶的地方,而这地方,居然有一场听起来颇为可疑的盛事即将举行。
似乎那黑衣人是在有意诱导他们的行动方向?
桑落久小声对封如故道:师父,我们还去吗?
左手持握烟枪的封如故含着烟嘴,没有回答桑落久的问题,而是转头问如一:大师,我头痛得很,你决定去不去罢。
桑落久不知师父为何要征询如一的意见,但还是转向如一:居士?
如一本来静立在一侧不言不语,被点名后,也只是淡淡的一点头。
去。
那是寒山寺弟子无端惨死的地方,凶犯留下的线索既是有意指向于此,那他身为护寺之僧,便没有不去的道理。
尽管他听到酬神二字时,心里便不可抑制地升上了一股厌烦和焦躁。
这股心绪,从他们来到米脂山下的水胜古城、听到酬神舞的唢呐声,便如蛇一样,冷冷缠上如一的心。
他面上不显,心中为佛不允的恶意却层层上涌。
如一厌烦一切神祗,以至于他初入佛堂,听到诵经声时,心中一度暴躁难耐。
其原因,要追溯到数年以前,他刚刚出生时。
二十三年前,他出生在一处偏僻远人的山中小村。
他呱呱坠地之日,亦是母亲血崩而亡之时。
父亲在母亲刚刚怀上身孕时无端暴死,他一落地,又带走了母亲。
此等孤星命局,本该遭人厌恶,但他的出生却并没有带来厄运,反倒成为了全家人的希望。
外祖父将身上还带着血、秽物和脐带的他,用襁褓囫囵包起,送到了山中庙祝处,奉上先生写好的生辰八字。
庙祝摸一摸他的额头,笑赞一声好,便将他抱入其中,以神水净身。
从此后,他便再没有见过包括外祖父在内的任何亲人。
他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代号,一。
因为他是为神而生的食料,就像一只圈在笼里的畜生,没有人闲到会给一只鸡或一头猪起名字。
村子里,有一个保佑了大家数十年的神。
神从数十年前便降临了这个村落,以呼风唤雨、复生草木的神术,保此地土地丰沃,居民不需多加劳力,便能坐收良田,安享乐业。
神的条件是,村民要修建一处祭台,定时祭献阴时阴刻出生的孩子,而他会将孩子的魂魄收到身边,叫孩子们做他的道童,替他做事,而孩子们也会吸取他身上的仙灵之气,不日魂魄便能登仙,成为仙童。
一边是哪怕不用费心劳作也能吃饱喝足的好日子,一边是想生多少就有多少的小孩,这闭塞山村里的民众自是不约而同地齐齐倒向前者。
阴时阴刻的孩子不好生,但大家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总能有办法。
村妇们自小受到教育,只要躺倒劈开腿,并懂得挑着时间生,受用不尽的好日子就能来了。
大多数山民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孩子能成为仙童,而人世中的他们,能过得幸福飨足,双方都能获得幸福,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也有山民好奇,去挖过所谓仙童的尸骨,发现他们也会腐烂生虫,化为白骨,没有任何登仙的征兆。
可那又怎么样?
能下雨、能带来丰收的神,就是好神。
在被山民恭恭敬敬地祭祀了数载后,神提出了新要求。
阴时阴刻出生的孩子固然是好,但最好的,是阴时阴刻出生、且长到九岁的童子,而且越纯净越好。
所谓的纯净,是指不通人言、不通世务,心智懵懂,不染杂质,灵魂通透的,真正的自然之子。
神的要求并不算过分,大家自然是要满足的。
于是,他们有了神庙,有了专门豢养孩子的庙祝。
哪家生了阴时阴刻的孩子,怕养出感情,便在孩子刚出生后就抱到庙祝这里,净身洗涤后,就由庙祝养起来,一直养到九岁,期间仍用阴时阴刻出生的婴孩祭祀,直到第一批被豢养的孩子长到九岁,山中便会召开酬神典礼,杀子祭神。
一自幼安静,少哭闹,且在褪去初生儿皱巴巴的样子后,眉眼甚是漂亮喜人,因此被庙祝顺利选入内堂。
所谓内堂,实则是一间巨大的牢室,只有一方楔着通铁条的小窗,用来透气。
他就在这间牢房里,和其他的祭品一起长大。
他们的饮食是整个村中最好的,每日三餐都由庙祝送进来。
他们只会唱酬神歌,这是他们在这里唯一可以学习的东西,每个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庙祝天天在外面唱,他们实在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便只能咿咿呀呀地跟着学。
除此之外,他们与外界唯一的接触,便是神庙外偶尔传来的村民聊天声。
他们有些聪明的,像是一,能勉强听得懂人话,却没有一个人能学会说话。
祭品们被养得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甚至对外面的世界不怎么感兴趣,觉得人本来就该这样像他们这样,哪里都不去。
孩子中,只有一喜欢看着外面,看着天际由弦而圆的月、偶尔在铁窗边栖息的麻雀,模糊地想,这是什么,这又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会动,为什么它们可以来了又走。
在一七岁时,有小孩违背了父母的警示,跑到庙后,趴在窗户上,对他们指指点点,嘻嘻哈哈。
一屋子穿着白衣长袍的小祭品们迷茫地看着这些陌生的面孔,有些慌张。
外面的孩子见他们软弱可欺,愈发肆无忌惮地逗弄着他们,说他们是全山人养的猪,并往小屋里丢起了石头。
大家都呆呆的,直到石头打破了一个孩子的头,鲜血顺着脸颊流下。
他捂住头,因为尖锐的疼痛发出哭嚎。
一站起身来,走到了窗边。
察觉到里面的猪有了动静,为首的孩子叫停了大家丢石头的举动,同样走到窗边,大胆地冲一翻白眼,吐舌头。
一歪着头,好奇地看着他的动作。
看到一的表情,那孩子愈发兴致勃勃,冲他勾手指:你,过来。
一听话地走上前去。
孩子伸手想抢他的腰带,却因为缝隙太小,他伸不进手来,只好对一说:你,再过来一点。
一注意到他的目光,低头看看自己的腰带,便隐隐猜到了他的意图,指了指腰带,问他是不是想要。
孩子嬉笑道:小猪崽,真乖。快给我。
一听得懂给字,便抬手握住了他卡在窗外、不得进入的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拖入狭窄的窗格之内,请他来拿。
小孩胳膊碾过铁窗,发出脆生生的骨骼折断声。
他顿时爆发出嘹亮的惨叫与哭嚎。
一睁大了眼睛。
他想,怎么和我们一样,都会叫呢。
这是一平淡乏味的人生里,唯一有些趣味的发现。
外面那些和他们长得一样的人,会痛,会哭,会叫,和他们一样。
但为什么他们在外面,而自己在里面呢。
闯祸的孩子自然是被训斥了。
而他作为重要的祭品,也得到了最大的优容。
一就这样无风无波地长到了九岁。
某天,他换上了一身极好的素色衣裳,被庙祝带出了小屋。
和他一同带出的,还有其他两个和他差不多同时出生的孩子。
他被带上了裹满红布的祭台,祭桌空空,上面摆着三个黄色的深腹铜盘,空空荡荡,一会儿将会摆上三个孩子的小脑袋,待神享用。
全村的人,不论老幼,都打着火把,聚在台下,虔心许愿。
孩子一出生便被送来这里,因此他们不认得台上的三个孩子各自是谁,省却了多余的心痛,唯余满心虔诚。
素衣的一被绑在最右侧。
庙祝叫三个被绑起来的孩子唱酬神歌,他们便唱了。
一却对面前一大群齐唱颂歌的人们更感兴趣,只顾着盯着他们看,唱得不很用心。
一曲终了,庙祝默默诵念着难懂的经文,举着一把小小的牛耳尖刀,走到左起第一个孩子面前,割断了他的脖子。
被绑住双手双脚的孩子,头一歪,就没了声息,喉咙里的圣血泉似的涌入庙祝另一手捧着的铜缸里。
剩下的两个孩子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怔怔地望着。
一盆鲜血放尽,庙祝拿了绒布擦擦刀神,取了一个崭新的铜盆,走到了第二个孩子面前。
孰料,人群里爆发出一声惊叫:着火了!!!
那火降得古怪,宛若天罚降临,不是由一点燃起,而是瞬间烧着了每一幢房子,漫天火星如狂蝶飞舞,映红了半边天,隐见业火红莲的地狱之象。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