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螺髻山下客(
对啊,这次别怕耽误学业,好好养养,差不了那几天。成林叔也跟着附和道。
族里这辈儿就旭哥儿读书最有天赋,成不成就看旭哥儿了。二太爷家堂兄笑着调侃道。
说什么昏话,族里难道除了旭哥儿就没人了,旭哥儿努力其他人就不用上进了!二太爷看着嬉皮笑脸的孙子训斥道。
堂兄闻言讪讪,低着头不敢再开口。
林家村算是拇指坡下最大的村落了,背靠拇指峰,村口走个两里路便是官道。村里大部份人都姓林,林家祠堂修在村中心,是村里最好的建筑。
林氏一族据说是汉朝末就迁来的,可惜这江山都改了这么多回姓了,真正有文字记载的也就能追溯前朝。
林家以耕读传家,前朝每代都有人考取功名,奈何根基浅薄,多是些芝麻绿豆或不入流的官职。
直到林方旭家这一支在前朝炀帝时期,出了个榜眼,并一直做到了正三品左副都御使。
炀帝荒淫庸碌,贪图享乐,朝政被奸人把持,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国政军事衰弱,蒙奴虎视眈眈。
炀帝十二年,全国出现大面积旱灾,乱军四起,皇帝仍不理朝政沉迷后宫。也是这一年,林御史送走了家人,扛了一副薄棺,敲响了登闻鼓。痛斥炀帝任命奸人,不理朝政,奢侈无度等弊端后撞死在了午门外。
先祖虽然在仕林清流中获得一片赞誉,甚至史书留名。
可到底是恶了炀帝,炀帝死后,直到衰帝亡国,林氏族人都不曾有谁能进入考场。
蒙奴犯京,衰帝南逃,镇北侯平定北方,在北京称帝,建立大魏,年号洪武。
洪武帝登基后,一次銮驾路过午门时,曾指着登闻鼓,对身后文武百官说道:昔年林御史敲响这登闻鼓时,响彻京城,振聋发聩。林御史赤胆忠心,忧国忧民,可惜炀帝昏庸。朕不敢学炀帝,只是不知有没有幸能得如此忠臣。
后开恩科,林氏族人终于能再入考场。
洪武帝薨后,新帝登基,改年号建文,现已经是建文五年。
第三章
林方旭家是座青砖四合院,大门旁边是个放农具的杂物房。看到里面放着驴车,想来大哥、哥夫都已经到家。
林方旭放下背篓和锄头,转身打算关院门,却见侄子二木从路口狂奔而来,大喊道:小叔救命!阿宝家的大鹅要抢我点心!
果然,这小子后面还跟着一只大白鹅,脖子伸得老长,翅膀扑腾的呼呼作响。
啧!这还了得,这呆头鹅竟敢冒犯将来的林小举人。
林方旭坐在门槛上,等涕泪横流的小举人跑到面前,才意犹未尽的抱起他,挥手撵走大鹅。
小叔,你刚刚都不帮我报仇,还笑话我!二木嘟着嘴,一脸指责道。
我不是帮你把它撵走了吗?再说我哪里笑了。难怪上一世小辈中就属这小子最出息,瞧这敏锐劲儿。
你嘴角弯了,眼睛也笑了。
嘿!你以后去大理寺估计能如鱼得水!
林方旭赶紧倒打一耙道:你这么晚不在家,怎么跑外面去了,你跟你姆父说了吗。还揣着点心,你是去阿宝家炫耀了吧!
林二木,大名林修皓很是识时务,马上就表示自己原谅小叔了,小叔也不要告诉姆父自己去阿宝家了,林方旭满意的抱着他进了堂屋。
堂屋里大哥和父亲坐在主位上说着什么,母亲坐在旁边,怀里抱着大哥的幼子三木。林方旭跟大哥打了招呼,跑去逗弄着小侄子。
呀!弟弟长了好多牙。二木也是有几个月没见到弟弟了。
我看看,哎呀!快松口,居然敢咬叔叔!林方旭伸手轻掰侄子小嘴,却被小家伙一口咬上。
臭小子!活该!林母笑道。
林父他们也不交谈了,在一边笑看着。林方勤看着弟弟直乐,他和小弟年龄相差大,小弟是父母老来子,不仅父母宠得厉害,他也一样。儿子调皮还要动手呢,小弟是绝对不敢下手的,再说小弟也一直很懂事。
看旭哥儿这皮实劲儿,看来是好了,是不是该回书院用功了。林方勤揶揄道。
林方旭现在确认了,自己大概就是经历了一世,那金丝茶就是重要物证,自己脑袋里的多出来的学识是佐证。
虽然自己现在貌似占了些先机,可是功名还是要一步步考来,还是早点回书院的好,嘴上却故作遗憾道:还以为能多玩几天呢,大哥盯得可真紧,大哥和哥夫什么时候回县城呢?
林方勤才不管他装模作样,回道:岳父去杭州对账,铺子要关门几天,正好帮忙把秧苗插完就回去。
林方旭高兴到:那我也在家里帮忙吧!到时候和哥哥、哥夫一起回去吧。对了,我记得书院这两天不是休沐么,二哥怎么不回来?
林方勤听他说完,皱了皱眉说道:他说金华府有什么文会要参加,别管他了。林方旭见大哥不悦,便不在问了。
二哥志趣高雅得很,厌烦仕途经济。先是被大哥逼着,后又被艾晓雅劝着,蹉跎到四十来岁,才中了秀才,还被艾晓雅连累。
爹娘,晚饭好了,娘把三木给我吧。哥夫进来接过孩子,一家然便去了饭堂。
林家毕竟出过进士,比起真正农家还是多了几分规矩,至少饭桌上还是讲究食不言的。连小三木都乖乖坐在小圈椅子上,安静地啃着小点心。
晚饭过后,便各自回房。林方勤和赵时悦领走了三个孩子,给孩子梳洗过后,等孩子睡着,两口子才有时间说话。
赵时悦一边整理带回来的换洗衣物,一边问道:刚弟妹问我二弟在书院怎样,二弟总是忙得很,休沐也不回乡。好在弟妹年底才生,腊月间书院也放假了。明年二弟还要去考吗?小弟去不去?我听说先生经常夸三弟来着。
二弟肯定要去的,至于三弟,年级还小,听听先生的意见再说吧。林方勤靠在床头回答道。
见夫郎欲言又止的模样,多年夫夫,哪有什么不明白的。
他也不想夫郎心里有什么疙瘩,微微叹气道:悦悦,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林家几代前也算官宦之家,长辈们总是放不下昔日荣光。我又何尝甘心子子岁岁就这样蹉跎,可惜我实在不是科举的料,只能勉力供养弟弟们出人头地,却苦了悦悦跟着我没过一天好日子。
赵时悦听丈夫说完,红了眼眶,扑到他怀里说道:我没觉得现在日子不好,我也知道弟弟们就算只考中个秀才,对家里也有很多好处。可是地里那点收入也没多少,二弟考了两次都没过县试,也不肯找个营生,靠你那点进项也不知道能不能再供三弟科举。大伯可是说了,三弟很有天赋的,总不能耽误了。
赵时悦看相公认真听着,无不悦之色,又故作感慨道:哎~这科举还真是钱堆出来的,现在还只是童生试,以后若是能去杭州甚至京城还不知道要花费多少,难怪族里好多人都不坚持科举了。上次听田嫂子说,她娘家堂哥也是读书人,家里孩子多,开销大,她堂哥就去给一家南北铺子当账房了,明年还是打算接着考。
林方勤听完,差点笑出声来,夫郎说那么多,多半还是为上次岳父给二弟介绍了一个记账的差事,被二弟嫌弃推掉而介怀。
林方勤其实也觉得二弟眼看就要做父亲了,一直待在书院也不妥。看妻子还没睡着,多半在等着自己答复,便回道:明年考了再说吧,二弟若是还不中,我会劝他先找个营生的。
赵时悦听完便放心了,父姆就他一个双儿,从小像汉子一样教养,他又哪里不知道科举重要。士农工商,普通商人赚再多的钱也是别人刮毛的羊。
他只是不看好二弟罢了,两次县试都没过,这也没什么,科举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问题是他那清高自私的性子,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再说记账怎么了,相公也个记账的!相比起来,小弟从小就聪明懂事知道变通,反而更值得期待。
家里若是供两个读书人,就算加上相公的收入也是捉襟见肘,眼看木木过两年也要进学了。相公是长子,又历来稳重有主见,家里父母也不怎么管事,多半时候都是相公在当家,既然相公答应劝说,那自己也就不去当恶人了。
林方旭并不知道哥夫如此高看自己,若是知道了估计只会说:哥夫你真有眼光!
他现在正躺在床上,两眼放空,咳咳当然不是在发呆,他在总结人生。
他是老来子,从小父母宠着,哥姐让着。进学时,别人念几遍才会背他一遍就会了,先生夸着,长辈赞着。
少年时自信张扬,觉得自己定然能不会辜负祖先名声,带领家族再次挤身仕林,然而自己的青云之志却折在了半道上,为家族争光的重任也不知道是不是落在了二木头上。
对于上一世身死,他并没有像大荣一样,觉得愤恨不平。宦海沉浮,输了便是输了,既然投身于此,总要玩得起,至少他死了,他的家族保住了。
对于前世毒杀发妻独子,他也没多少愧疚,夫妻一体,父父子子,不是么?他前世对于娶谁为妻并没有太多想法,所以艾晓雅算计了他的婚事,他也没有多说什么。对刘明珠也没有什么芥蒂,妻子该有的尊重也都给了。
他不想抱怨什么,只是这一世他是绝对不会再娶刘明珠的。不说她那眼高手低的纨绔哥哥,和宠妾灭妻的父亲,就她自己也是个拎不清的性子。
当初自己外放云南的时候,她借口孩子还小,留在了京城,后来派人接了几次都不去。
等自己任满六年回来,独子被她教养得无法无天,整日和丫鬟嬉戏,后来更是留连秦楼楚馆。每次他一动手教训,她又哭天抢地,儿子见到自己就躲,再软的心肠也被磨得冷硬。
对于艾晓雅他是实实在在讨厌的。这精怪估计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她的所有思想作为总是那么的不合时宜,偏还自命不凡。
二哥屡试不中,她跟着留在老家,没翻出什么风浪来,结果二哥刚中了个秀才,她就能带累得你万劫不复。若是这一世二嫂还是会变成艾晓雅,那么自己是绝对不会让她留在林家的。
总的来说,能重来一世,老天最终还是厚待自己的。
他打算明年就参加县试,早点考取功名才是当务之急,其它的都是虚谈妄想。
第四章
林方旭总结了过往,展望了将来,怀着雄心壮志迎接第二天,可惜现实给了他一当头棒喝,告诉他多活一世也不是万能的。
旭哥啊,你看你都插的啥,这秧苗能活才怪。林父皱着眉说道。
林方旭抬头,看着自己前面歪歪扭扭的秧苗,在波浪中慢慢浮起,飘荡在水面上。他觉得自己四十多岁的老魂受到了打击,果然重来一世,自己仍然学不会插秧。
赵时悦看他又回去把倒了的秧苗扶起来,结果刚转身又倒了。虽然不知道小弟今天为什么要抢着插秧,还是忍笑着对他说道:旭哥儿,汲水费力得很,你大哥踩了半天水车了,你去把他换过来吧。林方旭只得去河边把大哥换过来。
河边的水车是双人的,休沐回来的二堂哥林方启也在上面。看着林方旭过来,林方启贼笑道:旭哥儿,你不是插秧吗?怎么过来了?
林方旭翻个白眼,一本正经地回道:我觉得人不仅要勇于尝试,还要善于自省,才能知道自己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
所以你发现你更善于汲水?林方启大笑道。
林方旭不想再跟这肤浅的人说话了。
林方启是林方旭的堂哥,林家现在的族长林炳光是林御史的玄孙,也是林方旭的爷爷林炳宗的亲哥哥。
大爷爷现在已经七十来岁,教训起人来依然中气十足。他们那一辈人都是从饥荒战乱里熬过来的,大爷爷几个孩子,最后只活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中了举人,女儿嫁到邻县。
自己爷爷据说从小聪明,书也读得好,就是身体不好,没等到新朝就过世了。
爷爷去世后奶奶也在第二年跟着去了,当时父亲刚娶亲,全靠大爷爷帮扶。
大奶奶几年前过世,大爷爷现在虽然是族长,但大多时候都是大伯林成文做主。
林方旭的父亲一辈,出生时接连天灾战乱,生存尚且不易,哪里又有闲心读书。
南方投献后,只有刚过不惑的大伯林成文参加了科举,过了院试,成了秀才。
后来又参加了三次乡试,在洪武帝驾崩前的最后一次乡试中考中举人,名次却靠后,年龄也大了,便歇了再考的心思,为族里孩童启蒙。
族里孩童过了五岁若是想要读书的,都是送到族学里让大伯启的蒙。启蒙过后,想要科举的,就要到县里的书院私塾里读书,林方旭他们兄弟几个都是拜的大伯的同窗许举人为师。
按理说大伯是举人,也是可以教科举程文的,只是一来大伯年级大了,又要管族务,精力不济。二来大伯觉得自己乡试名次掉尾,能中举人很是侥幸,怕误了的学生。
大伯早年忙着读书,成亲晚,大伯母是秀才的女儿,家里有个弟弟中了举,补了个外地县丞。
大堂哥林方德,今年二十六,比大哥还小两岁,人老实,耳根软,勉强把《千字文》《百家姓》学完,就死活不念书了,在家管理田地。娶了隔壁村刘大户的女儿,已经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了。
大伯家土地更多一些,有将近三百亩,城里还置办有两间铺子。大部份土地都佃了出去,留了几亩自己打理。
大爷爷常说,林家虽然不需要亲自去地里刨食,但必须知道稼樯艰辛,所以林家男子除了二哥,都下过地。
二堂姐林方淑,已经嫁人,嫁给了一个秀才。
二堂哥林方启今年十八,下过一次场,县试都没过。
二堂哥上一世三十三岁才考上进士,后外放到云南做知县。小时候带着林方旭在村里调皮,读书时又带着林方旭在学堂里捣蛋,两人感情好的可以穿一条裤子。同辈中他是除了大哥外林方旭最信任的人。
林方馨,大伯得老来女,比林方旭还小三岁。全家人都宠得很,宠成了天真自我的性子,上辈子才过成了那样一个结局。
忙到中午,木木带着二木来唤大家回去吃饭。吃了午饭,正是最热的时候,并不急着下地,毕竟林家也不是真的就靠这几亩地嚼用。
女眷们都去歇午觉了,父子三人坐在屋檐下纳凉。
林方旭想着,自己明年要参加县试,还是要提前跟父亲大哥打声招呼,便说道:爹爹,大哥,我明年打算和二哥一起参加县试。早点下场试试,就算不中,也当是积累经验。
父亲名成举,独子,跟爷爷一样体弱,从小吃药比吃饭多,成年后身体倒好了,虽然还是瘦弱,却也没病没灾。
恋耽美
族里这辈儿就旭哥儿读书最有天赋,成不成就看旭哥儿了。二太爷家堂兄笑着调侃道。
说什么昏话,族里难道除了旭哥儿就没人了,旭哥儿努力其他人就不用上进了!二太爷看着嬉皮笑脸的孙子训斥道。
堂兄闻言讪讪,低着头不敢再开口。
林家村算是拇指坡下最大的村落了,背靠拇指峰,村口走个两里路便是官道。村里大部份人都姓林,林家祠堂修在村中心,是村里最好的建筑。
林氏一族据说是汉朝末就迁来的,可惜这江山都改了这么多回姓了,真正有文字记载的也就能追溯前朝。
林家以耕读传家,前朝每代都有人考取功名,奈何根基浅薄,多是些芝麻绿豆或不入流的官职。
直到林方旭家这一支在前朝炀帝时期,出了个榜眼,并一直做到了正三品左副都御使。
炀帝荒淫庸碌,贪图享乐,朝政被奸人把持,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国政军事衰弱,蒙奴虎视眈眈。
炀帝十二年,全国出现大面积旱灾,乱军四起,皇帝仍不理朝政沉迷后宫。也是这一年,林御史送走了家人,扛了一副薄棺,敲响了登闻鼓。痛斥炀帝任命奸人,不理朝政,奢侈无度等弊端后撞死在了午门外。
先祖虽然在仕林清流中获得一片赞誉,甚至史书留名。
可到底是恶了炀帝,炀帝死后,直到衰帝亡国,林氏族人都不曾有谁能进入考场。
蒙奴犯京,衰帝南逃,镇北侯平定北方,在北京称帝,建立大魏,年号洪武。
洪武帝登基后,一次銮驾路过午门时,曾指着登闻鼓,对身后文武百官说道:昔年林御史敲响这登闻鼓时,响彻京城,振聋发聩。林御史赤胆忠心,忧国忧民,可惜炀帝昏庸。朕不敢学炀帝,只是不知有没有幸能得如此忠臣。
后开恩科,林氏族人终于能再入考场。
洪武帝薨后,新帝登基,改年号建文,现已经是建文五年。
第三章
林方旭家是座青砖四合院,大门旁边是个放农具的杂物房。看到里面放着驴车,想来大哥、哥夫都已经到家。
林方旭放下背篓和锄头,转身打算关院门,却见侄子二木从路口狂奔而来,大喊道:小叔救命!阿宝家的大鹅要抢我点心!
果然,这小子后面还跟着一只大白鹅,脖子伸得老长,翅膀扑腾的呼呼作响。
啧!这还了得,这呆头鹅竟敢冒犯将来的林小举人。
林方旭坐在门槛上,等涕泪横流的小举人跑到面前,才意犹未尽的抱起他,挥手撵走大鹅。
小叔,你刚刚都不帮我报仇,还笑话我!二木嘟着嘴,一脸指责道。
我不是帮你把它撵走了吗?再说我哪里笑了。难怪上一世小辈中就属这小子最出息,瞧这敏锐劲儿。
你嘴角弯了,眼睛也笑了。
嘿!你以后去大理寺估计能如鱼得水!
林方旭赶紧倒打一耙道:你这么晚不在家,怎么跑外面去了,你跟你姆父说了吗。还揣着点心,你是去阿宝家炫耀了吧!
林二木,大名林修皓很是识时务,马上就表示自己原谅小叔了,小叔也不要告诉姆父自己去阿宝家了,林方旭满意的抱着他进了堂屋。
堂屋里大哥和父亲坐在主位上说着什么,母亲坐在旁边,怀里抱着大哥的幼子三木。林方旭跟大哥打了招呼,跑去逗弄着小侄子。
呀!弟弟长了好多牙。二木也是有几个月没见到弟弟了。
我看看,哎呀!快松口,居然敢咬叔叔!林方旭伸手轻掰侄子小嘴,却被小家伙一口咬上。
臭小子!活该!林母笑道。
林父他们也不交谈了,在一边笑看着。林方勤看着弟弟直乐,他和小弟年龄相差大,小弟是父母老来子,不仅父母宠得厉害,他也一样。儿子调皮还要动手呢,小弟是绝对不敢下手的,再说小弟也一直很懂事。
看旭哥儿这皮实劲儿,看来是好了,是不是该回书院用功了。林方勤揶揄道。
林方旭现在确认了,自己大概就是经历了一世,那金丝茶就是重要物证,自己脑袋里的多出来的学识是佐证。
虽然自己现在貌似占了些先机,可是功名还是要一步步考来,还是早点回书院的好,嘴上却故作遗憾道:还以为能多玩几天呢,大哥盯得可真紧,大哥和哥夫什么时候回县城呢?
林方勤才不管他装模作样,回道:岳父去杭州对账,铺子要关门几天,正好帮忙把秧苗插完就回去。
林方旭高兴到:那我也在家里帮忙吧!到时候和哥哥、哥夫一起回去吧。对了,我记得书院这两天不是休沐么,二哥怎么不回来?
林方勤听他说完,皱了皱眉说道:他说金华府有什么文会要参加,别管他了。林方旭见大哥不悦,便不在问了。
二哥志趣高雅得很,厌烦仕途经济。先是被大哥逼着,后又被艾晓雅劝着,蹉跎到四十来岁,才中了秀才,还被艾晓雅连累。
爹娘,晚饭好了,娘把三木给我吧。哥夫进来接过孩子,一家然便去了饭堂。
林家毕竟出过进士,比起真正农家还是多了几分规矩,至少饭桌上还是讲究食不言的。连小三木都乖乖坐在小圈椅子上,安静地啃着小点心。
晚饭过后,便各自回房。林方勤和赵时悦领走了三个孩子,给孩子梳洗过后,等孩子睡着,两口子才有时间说话。
赵时悦一边整理带回来的换洗衣物,一边问道:刚弟妹问我二弟在书院怎样,二弟总是忙得很,休沐也不回乡。好在弟妹年底才生,腊月间书院也放假了。明年二弟还要去考吗?小弟去不去?我听说先生经常夸三弟来着。
二弟肯定要去的,至于三弟,年级还小,听听先生的意见再说吧。林方勤靠在床头回答道。
见夫郎欲言又止的模样,多年夫夫,哪有什么不明白的。
他也不想夫郎心里有什么疙瘩,微微叹气道:悦悦,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林家几代前也算官宦之家,长辈们总是放不下昔日荣光。我又何尝甘心子子岁岁就这样蹉跎,可惜我实在不是科举的料,只能勉力供养弟弟们出人头地,却苦了悦悦跟着我没过一天好日子。
赵时悦听丈夫说完,红了眼眶,扑到他怀里说道:我没觉得现在日子不好,我也知道弟弟们就算只考中个秀才,对家里也有很多好处。可是地里那点收入也没多少,二弟考了两次都没过县试,也不肯找个营生,靠你那点进项也不知道能不能再供三弟科举。大伯可是说了,三弟很有天赋的,总不能耽误了。
赵时悦看相公认真听着,无不悦之色,又故作感慨道:哎~这科举还真是钱堆出来的,现在还只是童生试,以后若是能去杭州甚至京城还不知道要花费多少,难怪族里好多人都不坚持科举了。上次听田嫂子说,她娘家堂哥也是读书人,家里孩子多,开销大,她堂哥就去给一家南北铺子当账房了,明年还是打算接着考。
林方勤听完,差点笑出声来,夫郎说那么多,多半还是为上次岳父给二弟介绍了一个记账的差事,被二弟嫌弃推掉而介怀。
林方勤其实也觉得二弟眼看就要做父亲了,一直待在书院也不妥。看妻子还没睡着,多半在等着自己答复,便回道:明年考了再说吧,二弟若是还不中,我会劝他先找个营生的。
赵时悦听完便放心了,父姆就他一个双儿,从小像汉子一样教养,他又哪里不知道科举重要。士农工商,普通商人赚再多的钱也是别人刮毛的羊。
他只是不看好二弟罢了,两次县试都没过,这也没什么,科举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问题是他那清高自私的性子,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再说记账怎么了,相公也个记账的!相比起来,小弟从小就聪明懂事知道变通,反而更值得期待。
家里若是供两个读书人,就算加上相公的收入也是捉襟见肘,眼看木木过两年也要进学了。相公是长子,又历来稳重有主见,家里父母也不怎么管事,多半时候都是相公在当家,既然相公答应劝说,那自己也就不去当恶人了。
林方旭并不知道哥夫如此高看自己,若是知道了估计只会说:哥夫你真有眼光!
他现在正躺在床上,两眼放空,咳咳当然不是在发呆,他在总结人生。
他是老来子,从小父母宠着,哥姐让着。进学时,别人念几遍才会背他一遍就会了,先生夸着,长辈赞着。
少年时自信张扬,觉得自己定然能不会辜负祖先名声,带领家族再次挤身仕林,然而自己的青云之志却折在了半道上,为家族争光的重任也不知道是不是落在了二木头上。
对于上一世身死,他并没有像大荣一样,觉得愤恨不平。宦海沉浮,输了便是输了,既然投身于此,总要玩得起,至少他死了,他的家族保住了。
对于前世毒杀发妻独子,他也没多少愧疚,夫妻一体,父父子子,不是么?他前世对于娶谁为妻并没有太多想法,所以艾晓雅算计了他的婚事,他也没有多说什么。对刘明珠也没有什么芥蒂,妻子该有的尊重也都给了。
他不想抱怨什么,只是这一世他是绝对不会再娶刘明珠的。不说她那眼高手低的纨绔哥哥,和宠妾灭妻的父亲,就她自己也是个拎不清的性子。
当初自己外放云南的时候,她借口孩子还小,留在了京城,后来派人接了几次都不去。
等自己任满六年回来,独子被她教养得无法无天,整日和丫鬟嬉戏,后来更是留连秦楼楚馆。每次他一动手教训,她又哭天抢地,儿子见到自己就躲,再软的心肠也被磨得冷硬。
对于艾晓雅他是实实在在讨厌的。这精怪估计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她的所有思想作为总是那么的不合时宜,偏还自命不凡。
二哥屡试不中,她跟着留在老家,没翻出什么风浪来,结果二哥刚中了个秀才,她就能带累得你万劫不复。若是这一世二嫂还是会变成艾晓雅,那么自己是绝对不会让她留在林家的。
总的来说,能重来一世,老天最终还是厚待自己的。
他打算明年就参加县试,早点考取功名才是当务之急,其它的都是虚谈妄想。
第四章
林方旭总结了过往,展望了将来,怀着雄心壮志迎接第二天,可惜现实给了他一当头棒喝,告诉他多活一世也不是万能的。
旭哥啊,你看你都插的啥,这秧苗能活才怪。林父皱着眉说道。
林方旭抬头,看着自己前面歪歪扭扭的秧苗,在波浪中慢慢浮起,飘荡在水面上。他觉得自己四十多岁的老魂受到了打击,果然重来一世,自己仍然学不会插秧。
赵时悦看他又回去把倒了的秧苗扶起来,结果刚转身又倒了。虽然不知道小弟今天为什么要抢着插秧,还是忍笑着对他说道:旭哥儿,汲水费力得很,你大哥踩了半天水车了,你去把他换过来吧。林方旭只得去河边把大哥换过来。
河边的水车是双人的,休沐回来的二堂哥林方启也在上面。看着林方旭过来,林方启贼笑道:旭哥儿,你不是插秧吗?怎么过来了?
林方旭翻个白眼,一本正经地回道:我觉得人不仅要勇于尝试,还要善于自省,才能知道自己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
所以你发现你更善于汲水?林方启大笑道。
林方旭不想再跟这肤浅的人说话了。
林方启是林方旭的堂哥,林家现在的族长林炳光是林御史的玄孙,也是林方旭的爷爷林炳宗的亲哥哥。
大爷爷现在已经七十来岁,教训起人来依然中气十足。他们那一辈人都是从饥荒战乱里熬过来的,大爷爷几个孩子,最后只活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中了举人,女儿嫁到邻县。
自己爷爷据说从小聪明,书也读得好,就是身体不好,没等到新朝就过世了。
爷爷去世后奶奶也在第二年跟着去了,当时父亲刚娶亲,全靠大爷爷帮扶。
大奶奶几年前过世,大爷爷现在虽然是族长,但大多时候都是大伯林成文做主。
林方旭的父亲一辈,出生时接连天灾战乱,生存尚且不易,哪里又有闲心读书。
南方投献后,只有刚过不惑的大伯林成文参加了科举,过了院试,成了秀才。
后来又参加了三次乡试,在洪武帝驾崩前的最后一次乡试中考中举人,名次却靠后,年龄也大了,便歇了再考的心思,为族里孩童启蒙。
族里孩童过了五岁若是想要读书的,都是送到族学里让大伯启的蒙。启蒙过后,想要科举的,就要到县里的书院私塾里读书,林方旭他们兄弟几个都是拜的大伯的同窗许举人为师。
按理说大伯是举人,也是可以教科举程文的,只是一来大伯年级大了,又要管族务,精力不济。二来大伯觉得自己乡试名次掉尾,能中举人很是侥幸,怕误了的学生。
大伯早年忙着读书,成亲晚,大伯母是秀才的女儿,家里有个弟弟中了举,补了个外地县丞。
大堂哥林方德,今年二十六,比大哥还小两岁,人老实,耳根软,勉强把《千字文》《百家姓》学完,就死活不念书了,在家管理田地。娶了隔壁村刘大户的女儿,已经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了。
大伯家土地更多一些,有将近三百亩,城里还置办有两间铺子。大部份土地都佃了出去,留了几亩自己打理。
大爷爷常说,林家虽然不需要亲自去地里刨食,但必须知道稼樯艰辛,所以林家男子除了二哥,都下过地。
二堂姐林方淑,已经嫁人,嫁给了一个秀才。
二堂哥林方启今年十八,下过一次场,县试都没过。
二堂哥上一世三十三岁才考上进士,后外放到云南做知县。小时候带着林方旭在村里调皮,读书时又带着林方旭在学堂里捣蛋,两人感情好的可以穿一条裤子。同辈中他是除了大哥外林方旭最信任的人。
林方馨,大伯得老来女,比林方旭还小三岁。全家人都宠得很,宠成了天真自我的性子,上辈子才过成了那样一个结局。
忙到中午,木木带着二木来唤大家回去吃饭。吃了午饭,正是最热的时候,并不急着下地,毕竟林家也不是真的就靠这几亩地嚼用。
女眷们都去歇午觉了,父子三人坐在屋檐下纳凉。
林方旭想着,自己明年要参加县试,还是要提前跟父亲大哥打声招呼,便说道:爹爹,大哥,我明年打算和二哥一起参加县试。早点下场试试,就算不中,也当是积累经验。
父亲名成举,独子,跟爷爷一样体弱,从小吃药比吃饭多,成年后身体倒好了,虽然还是瘦弱,却也没病没灾。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