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螺髻山下客(
他们说话的时候,商婉君安静地在一旁听着,她其实也不知道怎么选。
但无所谓,不用问她也知道,祖父这道题是为以后要入官场的人出的,她就算答不好,答不出来也没什么关系。
她只是觉得姜世云真是被家人宠得分不清主次,一个哥儿跟着一群汉子瞎参合什么,显得自己特别吗?
想着姜世云的不懂事,又看了一眼陈恺。
有个好家世就是好命,再怎么任性,以后也是伯府当家夫郎。
不像自己,祖父明明有那么好的机会,却偏偏辞官回乡,还处处限制爹爹,导致爹爹现在还只是个不上不下的工部员外郎。
商婉君想着母亲走时,叮嘱自己道:囡囡,若是呆得不自在,就回来罢,都是母亲的错,连累得你也要看人眼色。
说道最后,面色凄楚,眼含热泪,又变成了商婉君这个被安慰的人,去劝抚安慰她的人。
也许,当初父亲就是爱极母亲的柔弱和顺,才不顾祖父反对也要娶母亲。
可母亲的柔弱不经世事,确实让作为女儿的商婉君从稍微懂事开始,就活得很无力心累。
她年初就已经十五,明年就及笄了,可是婚事却还没着落,母亲除了担心,似乎也想不到办法。
祖父又明显选了堂哥作为继承人,完全将爹爹这个嫡长子排除在外,这让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父亲,看待作为父亲女儿的自己。
家里两个哥哥,性子又都随了母亲,担不起事,什么事情都是嫂嫂管着,两个嫂嫂也只在意自己的小家。
所有的这些都让商婉君为自己的未来感到彷徨无助,导致她不得不独自留在杭州,希望能从祖父那里得到些帮助。
其他人自然不知道她的打算,一个个都在翻阅史书典籍,圣贤文章,打算后天如何驳倒对方。
姜世武在纸上写了不该两字后,就不知道怎么下笔了,抓头挠耳,拄着下巴,想得砚台里的墨水都干了后,还是只有这两字。
坐在他旁边的姜世云正在奋笔疾书,身旁扔了一堆的费稿,姜世武凑过去问道:小云,你说林小弟写得怎么样了,要不我们去看看?
姜世云斜他一眼,说道:不去!二哥你就别想着抄了,京营考试可抄不着,看你到时候怎么办?
姜世武哀嚎一声,像个大狗熊一样,趴在桌案上,说道:要不我就不写了,到时候就你和林小弟一伙儿,跟表哥他们两人辩论吧,要是实在辩不赢,我就上去打他们一顿!
姜世云将手中的手稿,揉成一团,狠狠地扔他头上,警告地瞪他一眼,又执笔沉思,打算重新写。
第三十六章
姜世武觉得小弟太小瞧自己了,看看林方旭写得怎么样,又不是一定就要抄他的,也是可以相互借鉴借鉴的嘛。
不过现在,姜世武肯定是借鉴不成的,因为林方旭写得比他还少,他好歹写了两字,林方旭都还没下笔呢。
对于在府学里磨砺了近一年的人来说,那点课后作业,对他来说简直毫无压力,所以,林方旭一早就带着他的两个老伙计出了门。
和沈茂一同从金华府出发来杭州,过了这么久都忙着自己的事,两人还没有聚过,林方旭打算去紫阳书院看看他。
林方旭到紫阳书院找到他时,他正在舍房看书,说起来他的书院游学生活,和林方旭差不多,都是先生讲一天课,自己写两天文章,先生阅后,再给些意见批示。
沈茂见到林方旭自然很高兴,热情地做起了向导,带他参观紫阳书院的各处景致。
秋天紫阳书院最为别致的景色,怕就是藏书阁前面的百年大银杏树。两人才能合抱的树干直插天际,繁茂的树枝上挂着无数金蝶,秋风拂过,便飞离枝头,在空中翩翩起舞。
林方旭看着眼前的碧云天,黄叶地,正打算矫情两句,就被不和谐的声音打断。
咿,这不是神童师兄吗?
林方旭听到声音后回头,看见沈京捧了两本书,走了过来,还笑着说道:听说商太傅七十大寿,门庭若市,这是忙完了?神童师兄居然有空来书院游玩?
林方旭也笑着道:商府大宴宾客,我一个借住的人有什么好忙的?倒是大师弟,这新婚燕尔,居然舍得这么快就来杭州?
沈茂对自己大哥也是很无语,每次都被东升噎得无言以对,却每次都要来招惹,此时赶忙调和道:眼看快到午时,东升不如吃了午饭再回去,紫阳书院食堂的吃食,也是出了名的,大哥也一起吧。
沈京无所谓道:走吧,走吧,难得解元郎来一次,总要给些面子。
林方旭无语道:那到要多谢沈兄给面子了。
紫阳书院的学生,大多非富即贵,为了满足这些学生挑剔的嘴,书院里请的大厨据说是前朝御厨传人。
沈京也是做足了面子,点了六个御厨传人的拿手菜,等菜的时候,相互寒暄起来。
沈茂问林方旭道:眼看都十月了,东升何时去京城?我和大哥打算年前就出发,东升不如和我们一起。
从杭州到京城,如果不想日夜赶路的话,大约要走一个月,林方旭上一世参加会试那次,此时已经带着林冲、林方远两人跟着镖局出发了。
那么早出发,一来是担心路途遥远,怕遇到什么意外,二来是因为会试期间,京城人多,客栈爆满,去晚了租不到房子。
沈茂兄弟自然没有这种担心,京中的住处应该都已经派人安排好了,沈茂此时出声邀请,也是有照拂之意。
林方旭见沈茂说完,沈京并没有露出惊讶之色,想来也是他的意思,虽感谢两人好意,还是委婉拒绝道:多谢沈兄好意,只是之前师公已经替小弟做了主,让我十二月初和商师兄、许师兄一起入京。
林方旭不算说谎,他们三人确实十二月初出发进京,只是并不是商仲淹做的主,而是商道虞走之前,热心肠安排的。
让他们三人和姜世武兄弟两人一起,由留在杭州的武安侯府护卫护送去京城,到时也不用另外找住处,就住武安侯府,当然这些也没必要跟沈家两兄弟细说。
沈京见他拒绝也不惊讶,笑着道:听说商太傅选了大孙子作为继承人,要我说,东升既然叫商太傅师公,也算半个继承人不是?
林方旭却惊讶道:沈兄误矣,我能得师公照拂,还是看在家师面上,我一个姓林的,可算不得商家的继承人。
沈京挑眉,意味不明道:听说管阁老与许家交好,许家和商家又是世家,东升这是还未进京,就间接搭上了管阁老啊?!
沈茂本来是因为好友到访,心里欢喜,才邀三人一起聚聚,此时却听大哥话里有话,心里很不乐意,刚想要出言打断,却听林方旭笑着说道:听说沈家和董家是姻亲,现在我又和两位贤兄交好,那我岂不是也搭上了董阁老?
沈茂见沈京又被怼得一时无言,见小二端了菜上来,赶紧招呼林方旭说道:东升赶紧尝尝,这道水晶虾仁可是大厨最拿手的,虾是西湖一早现捞的活虾。
林方旭两人此时也不较劲儿了,相互招呼着吃了起来,吃过午饭后,便告辞离开。
林方旭走出书院时,林冲两人已经等在门口,三人一起回了商府,进了大门也不忙着回屋,沿着湖边小径散步消食。
林方旭伸手摘了一簇桂花,问林方远两人:你们今天逛得如何了?可有看到合心意的礼物?
林方远答道:恩,都看好了,少爷我们真的不回五仪县一趟,直接去京城吗?
林方旭回答道:恩,一来一回太耽误时间了,我已经写信告诉了大哥,他过段时间会来杭州看我,到时候你们给家里人买的礼物,写的书信就交给大哥好了,他会帮你们带回去的。
林冲想刚想问问,大少爷具体什么时候会到,就见林方旭突然停住,转过头食指放在唇上:嘘,禁声。
三人透过茂密的桂花树枝,看见不远处商家大小姐,商婉君提着小花篮,里面装着桂花花瓣。
旁边站着忠勇伯陈恺,此时陈伯爷问道:婉君妹妹摘这么些桂花做什么?制花茶还是熏香?
商婉君掩唇笑道:我可没有陈家大哥如此雅趣,不过是被花香勾得嘴馋了,想吃桂花糕罢了,摘一些花瓣回去自己做。
陈恺见她柔柔一笑,目光如水,不自觉玩笑道:民以食为天,妹妹这可是顶顶大事,到时候做好了,可要请我也尝尝。
商婉君站在台阶上,一边垫脚,伸手去摘枝头桂花,一边答道:自然,我后天带一些去讲堂,请大家都尝尝,自然少不了陈大哥,哎呀
商婉君话还没说完,脚下一歪,眼看就要跌倒在地,陈恺两步过去,张开双手去扶。
白中带金的花瓣撒了一地,满地桂花香中,陈恺微微后倾,正好将摔倒的商婉君搂在怀里。
四目相对,商婉君呼吸有些急促,陈恺只觉得从近在咫尺的樱桃小口中吐出来的气息,带着浓浓的桂花香,香得令人眩晕。
小姐,您没事吧?远处传来丫鬟的询问声。
两人像触了电一样,连忙分开,惊慌中互相看了一眼,又面红耳赤地移开目光。
林方旭见两人应该不会注意到自己,招呼林方远和林冲两人安静离开,比起稳重地林方远,林冲忍不住问道:少爷,刚刚陈伯爷他们恩?他们?
林方旭双手背在身后,面带微笑,摇头晃脑道: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我们借住于此,不要多嘴多舌,就当什么都没看到,知道吗?
林方远两人忙应是,林冲想了想又说道:少爷,你说的不对,知好色不一定就慕少艾,也有可能慕小哥儿。
林方远忍不住怼道:蒙学的时候不好好背书,那话可不是少爷说的,是孟子说的,你居然说孟子说得不对。
林方旭好笑道:话是孟子说的,只是他说这话的时候还没小哥儿呢,可见先贤也预料不要后世之事啊。
谁又能预知未来呢?连林方旭这个活了两世的人,知道的最详细也就是自己的身边人,可他身边人的命运早就因他重生而打乱,变得不可预料。
更有一些,上辈子根本就没有在他生命里出现过的人,也只是道听途说过一两句。
比如,上辈子他二十五岁中了进士后,在翰林院呆了三年,有一次听同僚说,因为拖欠粮饷,带兵去围了户部的小将军就是武安侯府的小哥儿姜世云。
也是据那为同僚说,那小哥儿性情刁蛮,二十四了都还没嫁出去。
又比如,同样也是听翰林院同僚说,忠勇伯陈恺,没什么出息,有武安侯府帮忙,都只能混个闲职,就连自己家事也处理不好,自己母亲和妻子势同水火。
林方旭不像他上辈子的翰林院同僚那样八卦,迅速忘了桂花林里的事,认认真真将课后作业给答了。
第二天一早去讲堂时,果然见商婉君带了桂花糕,邀请大家品尝时,林方旭拿了一块,见商婉君端到陈恺面前时,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两人之间似乎多了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
过了一刻钟后,商仲淹才慢悠悠地过来,坐到书案后面,翻看着他们提前放到桌案上的的课业。
看完后,才说道:听小武说,你们今天要辩论,那你们先分两边坐好,挨个都来辩辩。
许仲康和商谭两人自觉坐到一边,与之对立的另一边坐着林方旭、姜世云、姜世武三人。
商论想了想还是坐到的大哥旁边,商语、商婉君和陈恺不知道怎么选择,在那里犹豫不决。
商仲淹此时对他们说道:你们不知道怎么选,就不参加了,他们这些个参加的,最后若是哪方辩输了,可是要罚抄大字的。
姜世武听后,一下子跳起来,惊叫道:怎么还有这规则!那我不要辩了
商仲淹冷笑道:哼,怎么,男子汉大丈夫,都不敢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吗?给我老实做好了。
第三十七章
姜世武本要坐下,听见外祖父问道:你们谁先说?。
赶紧又站直身子,大声道:我先说!恩,那个,打仗本来就要死人的,不能让有功之臣寒心,所以不该罢官!
商仲淹看他说完后半天不坐下,等了几息后,问道:你说完了?说完了就坐下!
姜世武本来是在等外祖父点评的,没等到点评,却被训了一句,委屈吧啦地坐到桌案后。
对面商谭站了起来,拱拱手道:十国之乱时,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国与国之间的征战,难讲对错。确实如小武所言,打仗哪有不死人之理,可战死的兵士怎能与无辜的百姓等同?
姜世武听他说完,恍然大悟地点点头,小声道:是啊,确实不能等同哈
姜世云:闭嘴!
其他人:
商谭又接着说道:将帅攻城掠地,乃受王命,不得不为,可也不能忘了,先贤教导,人要有忠孝仁义礼智信,洪契为达目的,不惜驱赶无辜妇孺送命,可有一点仁在?孟子劝君王以仁治天下,这样的不仁之人就不该立足于朝堂。
姜世武听表哥不急不缓地说完,虽然有些没怎么听懂,但看外祖父听得面带微笑,就知道他肯定说得很好,苦着脸对坐在旁边的姜世云道:小云怎么办,我不想写大字。
姜世云不理睬他,径直站起来,对着商谭质问道:表哥的意思是杀百姓为不仁,杀兵士便无所谓了?难道你们读书人的仁还要分人不成?对待不同的人难道还要分几套标准?
姜世武拍掌喝彩道:就是,难道将士就该死不成!说完小腿被姜世云踢了一脚,又讪讪道:嘿嘿,你说,你说。
姜世云收回脚,又接着道:文能治国,武能□□,两者本就不同。洪契夺城有功,完成了王命,为赵国尽了忠;驱赶胡国百姓,但减少了赵国兵士的伤亡,与袍泽有义。这样的人为何不能立足与朝堂,朝堂诸君也不见得个个都是忠孝仁义之辈吧。
林方旭听完后,忍不住在心中喝彩,姜世云说得实在是出乎意料得好。
恋耽美
但无所谓,不用问她也知道,祖父这道题是为以后要入官场的人出的,她就算答不好,答不出来也没什么关系。
她只是觉得姜世云真是被家人宠得分不清主次,一个哥儿跟着一群汉子瞎参合什么,显得自己特别吗?
想着姜世云的不懂事,又看了一眼陈恺。
有个好家世就是好命,再怎么任性,以后也是伯府当家夫郎。
不像自己,祖父明明有那么好的机会,却偏偏辞官回乡,还处处限制爹爹,导致爹爹现在还只是个不上不下的工部员外郎。
商婉君想着母亲走时,叮嘱自己道:囡囡,若是呆得不自在,就回来罢,都是母亲的错,连累得你也要看人眼色。
说道最后,面色凄楚,眼含热泪,又变成了商婉君这个被安慰的人,去劝抚安慰她的人。
也许,当初父亲就是爱极母亲的柔弱和顺,才不顾祖父反对也要娶母亲。
可母亲的柔弱不经世事,确实让作为女儿的商婉君从稍微懂事开始,就活得很无力心累。
她年初就已经十五,明年就及笄了,可是婚事却还没着落,母亲除了担心,似乎也想不到办法。
祖父又明显选了堂哥作为继承人,完全将爹爹这个嫡长子排除在外,这让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父亲,看待作为父亲女儿的自己。
家里两个哥哥,性子又都随了母亲,担不起事,什么事情都是嫂嫂管着,两个嫂嫂也只在意自己的小家。
所有的这些都让商婉君为自己的未来感到彷徨无助,导致她不得不独自留在杭州,希望能从祖父那里得到些帮助。
其他人自然不知道她的打算,一个个都在翻阅史书典籍,圣贤文章,打算后天如何驳倒对方。
姜世武在纸上写了不该两字后,就不知道怎么下笔了,抓头挠耳,拄着下巴,想得砚台里的墨水都干了后,还是只有这两字。
坐在他旁边的姜世云正在奋笔疾书,身旁扔了一堆的费稿,姜世武凑过去问道:小云,你说林小弟写得怎么样了,要不我们去看看?
姜世云斜他一眼,说道:不去!二哥你就别想着抄了,京营考试可抄不着,看你到时候怎么办?
姜世武哀嚎一声,像个大狗熊一样,趴在桌案上,说道:要不我就不写了,到时候就你和林小弟一伙儿,跟表哥他们两人辩论吧,要是实在辩不赢,我就上去打他们一顿!
姜世云将手中的手稿,揉成一团,狠狠地扔他头上,警告地瞪他一眼,又执笔沉思,打算重新写。
第三十六章
姜世武觉得小弟太小瞧自己了,看看林方旭写得怎么样,又不是一定就要抄他的,也是可以相互借鉴借鉴的嘛。
不过现在,姜世武肯定是借鉴不成的,因为林方旭写得比他还少,他好歹写了两字,林方旭都还没下笔呢。
对于在府学里磨砺了近一年的人来说,那点课后作业,对他来说简直毫无压力,所以,林方旭一早就带着他的两个老伙计出了门。
和沈茂一同从金华府出发来杭州,过了这么久都忙着自己的事,两人还没有聚过,林方旭打算去紫阳书院看看他。
林方旭到紫阳书院找到他时,他正在舍房看书,说起来他的书院游学生活,和林方旭差不多,都是先生讲一天课,自己写两天文章,先生阅后,再给些意见批示。
沈茂见到林方旭自然很高兴,热情地做起了向导,带他参观紫阳书院的各处景致。
秋天紫阳书院最为别致的景色,怕就是藏书阁前面的百年大银杏树。两人才能合抱的树干直插天际,繁茂的树枝上挂着无数金蝶,秋风拂过,便飞离枝头,在空中翩翩起舞。
林方旭看着眼前的碧云天,黄叶地,正打算矫情两句,就被不和谐的声音打断。
咿,这不是神童师兄吗?
林方旭听到声音后回头,看见沈京捧了两本书,走了过来,还笑着说道:听说商太傅七十大寿,门庭若市,这是忙完了?神童师兄居然有空来书院游玩?
林方旭也笑着道:商府大宴宾客,我一个借住的人有什么好忙的?倒是大师弟,这新婚燕尔,居然舍得这么快就来杭州?
沈茂对自己大哥也是很无语,每次都被东升噎得无言以对,却每次都要来招惹,此时赶忙调和道:眼看快到午时,东升不如吃了午饭再回去,紫阳书院食堂的吃食,也是出了名的,大哥也一起吧。
沈京无所谓道:走吧,走吧,难得解元郎来一次,总要给些面子。
林方旭无语道:那到要多谢沈兄给面子了。
紫阳书院的学生,大多非富即贵,为了满足这些学生挑剔的嘴,书院里请的大厨据说是前朝御厨传人。
沈京也是做足了面子,点了六个御厨传人的拿手菜,等菜的时候,相互寒暄起来。
沈茂问林方旭道:眼看都十月了,东升何时去京城?我和大哥打算年前就出发,东升不如和我们一起。
从杭州到京城,如果不想日夜赶路的话,大约要走一个月,林方旭上一世参加会试那次,此时已经带着林冲、林方远两人跟着镖局出发了。
那么早出发,一来是担心路途遥远,怕遇到什么意外,二来是因为会试期间,京城人多,客栈爆满,去晚了租不到房子。
沈茂兄弟自然没有这种担心,京中的住处应该都已经派人安排好了,沈茂此时出声邀请,也是有照拂之意。
林方旭见沈茂说完,沈京并没有露出惊讶之色,想来也是他的意思,虽感谢两人好意,还是委婉拒绝道:多谢沈兄好意,只是之前师公已经替小弟做了主,让我十二月初和商师兄、许师兄一起入京。
林方旭不算说谎,他们三人确实十二月初出发进京,只是并不是商仲淹做的主,而是商道虞走之前,热心肠安排的。
让他们三人和姜世武兄弟两人一起,由留在杭州的武安侯府护卫护送去京城,到时也不用另外找住处,就住武安侯府,当然这些也没必要跟沈家两兄弟细说。
沈京见他拒绝也不惊讶,笑着道:听说商太傅选了大孙子作为继承人,要我说,东升既然叫商太傅师公,也算半个继承人不是?
林方旭却惊讶道:沈兄误矣,我能得师公照拂,还是看在家师面上,我一个姓林的,可算不得商家的继承人。
沈京挑眉,意味不明道:听说管阁老与许家交好,许家和商家又是世家,东升这是还未进京,就间接搭上了管阁老啊?!
沈茂本来是因为好友到访,心里欢喜,才邀三人一起聚聚,此时却听大哥话里有话,心里很不乐意,刚想要出言打断,却听林方旭笑着说道:听说沈家和董家是姻亲,现在我又和两位贤兄交好,那我岂不是也搭上了董阁老?
沈茂见沈京又被怼得一时无言,见小二端了菜上来,赶紧招呼林方旭说道:东升赶紧尝尝,这道水晶虾仁可是大厨最拿手的,虾是西湖一早现捞的活虾。
林方旭两人此时也不较劲儿了,相互招呼着吃了起来,吃过午饭后,便告辞离开。
林方旭走出书院时,林冲两人已经等在门口,三人一起回了商府,进了大门也不忙着回屋,沿着湖边小径散步消食。
林方旭伸手摘了一簇桂花,问林方远两人:你们今天逛得如何了?可有看到合心意的礼物?
林方远答道:恩,都看好了,少爷我们真的不回五仪县一趟,直接去京城吗?
林方旭回答道:恩,一来一回太耽误时间了,我已经写信告诉了大哥,他过段时间会来杭州看我,到时候你们给家里人买的礼物,写的书信就交给大哥好了,他会帮你们带回去的。
林冲想刚想问问,大少爷具体什么时候会到,就见林方旭突然停住,转过头食指放在唇上:嘘,禁声。
三人透过茂密的桂花树枝,看见不远处商家大小姐,商婉君提着小花篮,里面装着桂花花瓣。
旁边站着忠勇伯陈恺,此时陈伯爷问道:婉君妹妹摘这么些桂花做什么?制花茶还是熏香?
商婉君掩唇笑道:我可没有陈家大哥如此雅趣,不过是被花香勾得嘴馋了,想吃桂花糕罢了,摘一些花瓣回去自己做。
陈恺见她柔柔一笑,目光如水,不自觉玩笑道:民以食为天,妹妹这可是顶顶大事,到时候做好了,可要请我也尝尝。
商婉君站在台阶上,一边垫脚,伸手去摘枝头桂花,一边答道:自然,我后天带一些去讲堂,请大家都尝尝,自然少不了陈大哥,哎呀
商婉君话还没说完,脚下一歪,眼看就要跌倒在地,陈恺两步过去,张开双手去扶。
白中带金的花瓣撒了一地,满地桂花香中,陈恺微微后倾,正好将摔倒的商婉君搂在怀里。
四目相对,商婉君呼吸有些急促,陈恺只觉得从近在咫尺的樱桃小口中吐出来的气息,带着浓浓的桂花香,香得令人眩晕。
小姐,您没事吧?远处传来丫鬟的询问声。
两人像触了电一样,连忙分开,惊慌中互相看了一眼,又面红耳赤地移开目光。
林方旭见两人应该不会注意到自己,招呼林方远和林冲两人安静离开,比起稳重地林方远,林冲忍不住问道:少爷,刚刚陈伯爷他们恩?他们?
林方旭双手背在身后,面带微笑,摇头晃脑道: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我们借住于此,不要多嘴多舌,就当什么都没看到,知道吗?
林方远两人忙应是,林冲想了想又说道:少爷,你说的不对,知好色不一定就慕少艾,也有可能慕小哥儿。
林方远忍不住怼道:蒙学的时候不好好背书,那话可不是少爷说的,是孟子说的,你居然说孟子说得不对。
林方旭好笑道:话是孟子说的,只是他说这话的时候还没小哥儿呢,可见先贤也预料不要后世之事啊。
谁又能预知未来呢?连林方旭这个活了两世的人,知道的最详细也就是自己的身边人,可他身边人的命运早就因他重生而打乱,变得不可预料。
更有一些,上辈子根本就没有在他生命里出现过的人,也只是道听途说过一两句。
比如,上辈子他二十五岁中了进士后,在翰林院呆了三年,有一次听同僚说,因为拖欠粮饷,带兵去围了户部的小将军就是武安侯府的小哥儿姜世云。
也是据那为同僚说,那小哥儿性情刁蛮,二十四了都还没嫁出去。
又比如,同样也是听翰林院同僚说,忠勇伯陈恺,没什么出息,有武安侯府帮忙,都只能混个闲职,就连自己家事也处理不好,自己母亲和妻子势同水火。
林方旭不像他上辈子的翰林院同僚那样八卦,迅速忘了桂花林里的事,认认真真将课后作业给答了。
第二天一早去讲堂时,果然见商婉君带了桂花糕,邀请大家品尝时,林方旭拿了一块,见商婉君端到陈恺面前时,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两人之间似乎多了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
过了一刻钟后,商仲淹才慢悠悠地过来,坐到书案后面,翻看着他们提前放到桌案上的的课业。
看完后,才说道:听小武说,你们今天要辩论,那你们先分两边坐好,挨个都来辩辩。
许仲康和商谭两人自觉坐到一边,与之对立的另一边坐着林方旭、姜世云、姜世武三人。
商论想了想还是坐到的大哥旁边,商语、商婉君和陈恺不知道怎么选择,在那里犹豫不决。
商仲淹此时对他们说道:你们不知道怎么选,就不参加了,他们这些个参加的,最后若是哪方辩输了,可是要罚抄大字的。
姜世武听后,一下子跳起来,惊叫道:怎么还有这规则!那我不要辩了
商仲淹冷笑道:哼,怎么,男子汉大丈夫,都不敢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吗?给我老实做好了。
第三十七章
姜世武本要坐下,听见外祖父问道:你们谁先说?。
赶紧又站直身子,大声道:我先说!恩,那个,打仗本来就要死人的,不能让有功之臣寒心,所以不该罢官!
商仲淹看他说完后半天不坐下,等了几息后,问道:你说完了?说完了就坐下!
姜世武本来是在等外祖父点评的,没等到点评,却被训了一句,委屈吧啦地坐到桌案后。
对面商谭站了起来,拱拱手道:十国之乱时,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国与国之间的征战,难讲对错。确实如小武所言,打仗哪有不死人之理,可战死的兵士怎能与无辜的百姓等同?
姜世武听他说完,恍然大悟地点点头,小声道:是啊,确实不能等同哈
姜世云:闭嘴!
其他人:
商谭又接着说道:将帅攻城掠地,乃受王命,不得不为,可也不能忘了,先贤教导,人要有忠孝仁义礼智信,洪契为达目的,不惜驱赶无辜妇孺送命,可有一点仁在?孟子劝君王以仁治天下,这样的不仁之人就不该立足于朝堂。
姜世武听表哥不急不缓地说完,虽然有些没怎么听懂,但看外祖父听得面带微笑,就知道他肯定说得很好,苦着脸对坐在旁边的姜世云道:小云怎么办,我不想写大字。
姜世云不理睬他,径直站起来,对着商谭质问道:表哥的意思是杀百姓为不仁,杀兵士便无所谓了?难道你们读书人的仁还要分人不成?对待不同的人难道还要分几套标准?
姜世武拍掌喝彩道:就是,难道将士就该死不成!说完小腿被姜世云踢了一脚,又讪讪道:嘿嘿,你说,你说。
姜世云收回脚,又接着道:文能治国,武能□□,两者本就不同。洪契夺城有功,完成了王命,为赵国尽了忠;驱赶胡国百姓,但减少了赵国兵士的伤亡,与袍泽有义。这样的人为何不能立足与朝堂,朝堂诸君也不见得个个都是忠孝仁义之辈吧。
林方旭听完后,忍不住在心中喝彩,姜世云说得实在是出乎意料得好。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