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 > 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
错误举报

>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螺髻山下客(

    林方明沉默不语,吩咐王善礼收拾了碗筷杯盏,将已经睡着的艾晓雅抱回了屋。
    朦胧的灯光中,艾晓雅睡颜甜美,林方明坐在床头,轻轻抚过她的眉眼,苦笑道:真是个笨狐仙,哪有什么飞得更高,我们都是还没找到方向,一个劲儿瞎折腾的傻鸟罢了。
    第四十二章
    商道虞留心观察了自家小哥儿半个来月, 发现他自从从杭州回来就变得不一样了, 尽管极力掩饰, 但作为姆父,就是少了一两肉都能够一眼看出来, 何况其它。
    以前每天都去前院找小武比划功夫, 没事就做男子打扮,满京城溜达, 现在居然不去了,难道突然之间意识到哥男有别了?
    商道虞把姜世武找到跟前, 细细问了两人在杭州的生活, 从衣食问到住行,最终从他的话中总结出三点:
    一、陈凯和商婉君爱一起玩儿, 都不理他们。
    二、大表哥他们几个读书人报团儿欺负他们。
    三、最后总结,还是林小弟仗义,要是没他, 自己和小云就要被表哥他们欺负惨了。
    商道虞还是第一次知道, 原来自己儿子还能被人差点欺负惨,谭儿不愧是商家未来的继承人。
    让自己家憨儿去一边玩后, 商道虞隐约能猜出点原因,只是还不确定, 所以也就不好多说什么, 但每天看着自家小哥儿,不是在书房写文章,就是在院子里练枪, 做姆父的哪有不心疼。
    其实若是小云真到自己面前,哭闹着说不愿意,别说只是口头婚约,就算是真的定了亲,他就是得罪姜家两兄妹也能替他推了去,也不用在意什么名声,有一个三天两头跟御史动手的爹,武安候府在文人眼里也没什么好名声。
    可是推了这个,还有下一个,他必须让小云自己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大多数小哥儿都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但你可以选择以什么态度面对人生。
    嫁人以后相夫教子也好,考京营以后娶女子为妻也好,总要先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都说豪门无私事,武安候府住进几个读书人,没几天就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正月二十二,新年的第一次大朝会,一众官员都早早地到了皇宫,午门广场两旁的朝房分大小,小朝房里有茶水点心伺候着,能坐在里面的只有正二品以上的文武大佬。
    见离朝会还有一段时间,五军都督府左都督,英国公沈晃便笑着跟姜军调侃道:伯围,听说你绑了几个读书人在府里,其中一个还是林御史的后人,怎么?你现在不仅针对御史,连人家晚辈子孙都不放过了。
    姜军自然知道大都督是在提点自己,若是不解释清楚,没准一会儿朝会上还真有御史说这事。
    忙解释到:下官府里确实有三个后生借住,一个是我岳家的外甥,一个是世兄家的子侄,另一个是我岳父的徒孙,也是林御史的直系后人。
    接着又意味深长地看了督察院两位都御史,感慨道:林御史乃大仁大勇之人,下官佩服得紧,自然要对其后人照拂一二。再说,下官可不针对御史,只是针对那些不关心国事民生,就会学那长舌妇,专讲内帷隐私的小人。
    沈晃见他说清楚后便不再管,至于那帮御史在听了他的话后,心情如何憋屈,就不再他的考虑之内了。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都面色不愉,但林伯礼乃是御史楷模,他们无论说什么都不合适,便忍着不开口,让一杆子想看热闹的人,都失望地在心里叹息一声。
    董阁老面白有须发,面相儒雅温和,此时感慨道:林御史的后人啊,不知道有没有先祖的风采?想当初,林御史敲响登闻鼓时,老夫还没出生呢,现在都已经快知天命了,真是岁月催人老啊。
    听他说完,跟他穿一条裤子的礼部尚书,便笑着说道:阁老怎么还伤起秋来了,我们这房里的十几人,阁老已经算是年轻的了,你若这般,让其他年长的同僚如何是好。
    管阁老眯着眼品着茶,和其他人一样不接话,眼角余光却看了看朝房里年纪最长得同僚,已经快满七十的真老人孔阁老。
    孔阁老抬了抬耷拉着的眼皮,捋了捋自己的银白胡须,慢吞吞地感叹道:是啊,时间过得可真快啊,现在回想起来,当初跟着先帝爷与商大人一前一后夹击蒙奴,仿佛就是昨日之事,没想到能武。
    说完后想了想,才又反应过来,装模作样地感叹道:哎,年龄大了,记性也不好了,跟董老弟你们说这个做什么,你们当时应该在南京吧?没机会到商大人杀敌时的风采,实在可惜。
    成年累月和稀泥的李阁老,心想这帮子南人没事就来撩闲,活该被直接打脸了吧。
    刚才没看成武安侯和督察院御史热闹的几位尚书,此时心满意足地喝茶的喝茶,吃点心的吃点心,假装一副风淡云轻地样子。
    一众武官倒是直接得多,毫不在意地笑了起来,心想一个个都被蒙奴吓得躲过江了,当然看不到。
    礼部尚书冷了脸,心里鄙视,这群北人,读书人没有读书人的样子,孔老儿也怕是和武夫呆得久了,学得嚣张跋扈,说话一点不留余地,丝毫不知谦虚委婉。
    董阁老却依然面色不变,看着走进来的小太监,温和地问道:可是时辰到了?
    小太监也恭恭敬敬道:是的,圣上已经带着众位皇子从乾清宫起步,请各位大人移步太和殿,恭迎圣驾。
    林方旭几人自然没被绑在武安侯府,他们三人自由得很,此时将姜世武抓来做向导,一起去了浙江总会馆。
    按理说成为举人,便算是进了士人圈子,也是能谋得一官半职的,就算不想入仕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受人尊敬,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只中秀才的话,抵御风险能力太低,还要大考小考,算不上铁饭碗,但是中了举人后,就能安心开启种田模式了。
    来参加会试的人,自然都不想只是安心种田,庸俗一些的人都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过上如顶级世家阀门,钟鸣鼎食的生活;自以为高洁一点的人都想出相入阁,一展胸中所学,为国富民强添砖加瓦。
    总之,想要达到以上目标,都要考中进士。
    为了能充分适应京城寒冷的气候,林方旭他们这批,建文七年新产生的举人,和往届的落地举子此时大部份都已经到了京城,准备参加三年一度的礼部会试,冲击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关卡。
    各省举子此时都聚集在了京城,大概有四千多名考生,再加上人数不等的随员。一下子涌入一两万人,像林方旭他们一样,有地方借住的人毕竟是少数,住宿首先需要解决。
    前朝时大多都是自己找客栈居住,贡院附近也几乎没有民房,全是状元店、进士屋之类的旅馆。
    蒙奴范京时,在贡院周围置得起产业的人,大多逃到了南方,先帝登基后,重新登记造册,前朝地契、房契自然是不认的,主人跑了的房子都被视为无主产业,收归了朝廷。
    原来的屋主想,要回自己产业的话,得再花钱从朝廷手中买,但即使如此,还有很多地方是不卖的,贡院周围便属于此列。
    大魏朝统一南北后,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师、陕西、山西、山东、河南被称为北五省;南京、浙江、江西、湖广、四川被称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被称为南五省。
    洪武六年,十五个省的举子涌入京城,造成客栈爆满,京城几个月的物价飞涨,是平时的几倍,很多家境贫寒的举子甚至找不到栖身之处。
    洪武六年末,先
    帝便命人在贡院前街修了十五所大会馆,为各省举子提供免费食宿。大比之年,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人都要搬出去,专门接待考生和随员,但随员只限两名,多了的话要自己找其它住处。
    刚开始几年,会馆提供的房舍吃食都比较普通,大多家境殷实的人还是选择自己找住处,但后来有同籍官员,或一些富绅豪商捐款,会馆条件也慢慢变好起来。
    人都爱挣长短,甜豆花好吃,还是咸豆花好吃都能让南人、北人吵翻天,何况是十五个大会馆聚在一起。
    没到大比时,他们比那哪个会馆食宿条件好,或者哪个会馆文会办得好,以此来证明哪个省文风鼎盛,哪个省百姓富饶。
    大比之年就更不得了,文会自然更是要办的,还会邀请翰林院,那些个闲的种草的翰林来出席品评,前两次大考,几个年长的皇子都有出席,众人聚在一起猜测考生中与不中,最终名次如何。
    文无第一,再加上许多人都会有所偏向,还没考之前,各会馆之间就已经开始吵翻天,你觉得你杭州神童师兄能得会试第一,我觉得我京师第一才子定能夺魁。
    贡院前街最大的会馆,京师会馆中,三皇子看着楼下争辩的各省举子,笑着对站在身边的董坤说道:表哥,有人跟你争抢会试头名了呢。
    董坤脸上挂着董阁老招牌式的君子笑,淡然道:天下英才那么多,说会试头名为时过早了些,不过这位神童师兄据说是林御史后人,倒是可以会一会。
    三皇子朱显文,挑眉笑笑,心里腹诽道,说得云淡风轻,表面一副不在意的样子,却连人家出生都打听清楚了。
    第四十三章
    林方旭自然还不知道, 上一世的得也没错, 天下英才多的是,即使没有林方旭, 上辈子他也没有考中会试头名, 可见董府尊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林方旭并不知道沈茂兄弟的住处,不过要找他们却不难, 去浙江会馆,总是能遇到的。
    姜世武将三人带到贡院前街, 指了指前面, 说道:看,前面就是浙江总会馆了, 你们自己进去吧,都是文人的聚集的地方,我这个大老粗就不去占地方了。
    没有小云在身边, 姜世武对文人和文人呆的地方有着天然的排斥, 他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这是在说当兵的不讲道理还是咋地?比起那些个舌灿莲花,抱团结党的文人, 他们当兵的才是弱势群体。
    林方旭三人见他说完, 便像后面有恶犬追似的逃跑了,商谭摇头无奈道:小武和姑父可真像,天生跟读书人有仇似的。
    林方旭心想武安侯和读书人能有什么仇?尸山火海走过来的人, 哪里会在意那点事,不过做做样子罢了。
    许仲康指了指会馆门口,笑着道:咿,那不是沈兄他们么?!
    林方旭抬头,看见沈茂兄弟被一群人簇拥着走了过来,看见他们,沈茂高兴道:总算见着你们三人了,你们再不来,我们都打算去武安侯府找你们了。
    又有其它杭州同年插嘴道:杭州五子总算是聚齐了。
    对,到时也让那帮着子北人瞧瞧我们浙江文人的风采。
    那帮子北人太张狂,不是只有他京城才有四大才子的。
    林方旭听完后,好奇道:我们忙完了一些私事,就匆匆赶来了,听大荣这意思,我们是错过了什么趣事不成?
    沈京抱着手,语气凉凉道:你们确实错过了好多事,是不是趣事就不一定了,走吧,我们到会馆里再细说。
    浙江会馆论道堂内,林方旭五人坐在中间,周围坐着一圈浙江举子,其中大部分都是去年乡试新过的举人,参加过两次以上会试的举人一般都比较低调。
    沈茂等人都到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开口道:东升,你们应该知道,各大会馆在每年会试都会比较哪个省中的进士数量和名次吧,到时候礼部会以此为各个会馆排名,排在前五的会馆朝廷会有许多嘉奖。
    林方旭回道:确实有听说过,今年会试还没开始呢,我看各大会馆好像都已经开始私下较劲了。
    沈茂叹口气道:哎,会馆之争,说白了还是地域文风之争,洪武年间会试,浙江一直独占鳌头,但自从洪武十二年,董阁老上书,准许太学学生可以不用回祖籍参加科举后,北平后来居上,压过四川、南京、福建,排在了第二,摆起了与浙江一争高下的架势。
    有同年沉不住气,不屑道:就北平一地哪有这个本事,能得第二还不是太学的功劳,但是每次大考,考得好的太学生有一半祖籍也是在江南等地。
    又有一同年感叹道:要是这些江南学生回祖籍考试的话,你看北平能中多少?
    林方旭噗嗤笑道:可惜大多数籍贯江南的太学生,都不愿意回去考。
    众人想着自己参加乡试时,过五关斩六将的艰辛,心有戚戚焉地想:是啊,是我,我也不愿意回去啊。
    这就像是现在,一个浙江或者江苏的高三学生,要是有机会把学籍转到北京,在北京参加高考,在北京填志愿,你愿不愿意?这个问题估计大家不用思考,就能有答案。
    林方旭
    心想,董阁老当初上书的时候,明显是向着南方学子的,毕竟,在家稍有余粮就会送儿郎读书学文的江浙,每年只有一百来个举人名额,竞争实在太激烈。董阁老刚上书时,遭到了孔阁老一派北方官员的激烈反对,也不知道,先帝是对北方的文风太过失望;还是想要分化南方抱团儿的各个世家;也有可能只是纯粹的认为天子坐镇的地方,必须是经济、文化中兴之地,最终压住了北方官员,通过的董阁老的上书。
    沈京见众人话题越跑越远,提醒道:诸位,浙江虽然一直名列榜首,可这几年太学也是出了好些个学识的过人的英才,昨日京师会馆办的文会上,京城四大才子更是放言要来浙江会馆讨教,人家擂台都摆到了家门前,诸位不可大意啊。
    许仲康本质是个爱看热闹的人,此时兴味盎然地问道:哦,真的吗?京城四大才子都有谁?他们什么时候来?
    沈茂笑道:子健这话问得有趣,倒似巴不得人家来一样,应该是明天,浙江会馆办文会时来吧。
    商谭接着道:京城四大才子,为兄倒是听说过,都是太学学生,排名第一的是董阁老嫡孙董坤,然后是孔阁老嫡孙孔玠,四川眉州苏昭,江西吉安文天奉,据说都是文才出众之辈,在京城名声可不小。
    许仲康不在意道:切,到头来还不是要笔墨底下见真章,名声再大又有什么用。
    有他开这个头,接着便有人起哄接话道:就是,这好不好还是要写了文章,比较过后才知道。
    再说,他们有京城四大才子,咋们浙江还有杭州五子呢。
    商谭忙谦虚道:诸位过奖了,这可是整个浙江会馆的事,我们五人可代表不了整个浙江学子,还是要大家一起应对的。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