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一番真情实感的陈情,户部尚书语气中蕴含着极大的悲憷,可谓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厉王一脉的官员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发现他们昨日才堪堪保住的征兵一事,一眨眼的功夫,又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其中性子最为跳脱的五皇子忍不住对温清衍怒目而视:
没想到你这个家伙看起来文质彬彬风度翩翩,居然是个背后给人捅刀的小人?
亏得三皇嫂还对你家那个六弟弟那么好,简直就是白眼狼一个!
至于大皇子一脉的官员,特别是户部尚书,则是止不住想要感激温清衍。
原本以为今年取消征兵一事已然无望,谁知道现在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户部尚书那边哭诉刚刚结束,这边温清衍就直接将炮口对准了户部尚书:
刘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国库如此吃紧,这最主要的原因,难道不是在刘大人吗?
这温清衍不是友军吗?
户部尚书一时间甚至没有反应过来,有些茫然地看着温清衍:
温大人此言何意?
皇上将整个户部交给刘大人,将天齐的国库以及命脉交给刘大人,这是对刘大人的信任,但刘大人扪心自问,刘大人真的对得起皇上的信任?
温清衍可不管户部尚书震惊的目光,对着户部尚书就是一顿输出:
这管理钱财,无非就是开源节流四个字,为何刘大人与户部一遇到困难,就只知节流,不懂开源?
温清衍这样一番话,可谓是一点面子也没给户部尚书。
他这番话和指着户部尚书的鼻子,说这些年天齐国库吃惊,都是你的无能,没有任何区别。
至于最后一句话,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便是你不要动不动就打缩减军用的念头。
有这个精力,你去找点挣钱的路子,给国库多挣上一些钱,也比你在这逼逼赖赖来的强!
不得不说,户部尚书直接被温清衍这番话给打蒙了。
反驳吧,温清衍这番话可谓是有理有据,让人想要反驳都无从下手。
在他任职户部尚书近十年的时间里,天齐国库的确一直处于吃紧状态。
而每次遇到问题,户部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缩减开支。
但是不反驳吧,谁又愿意承认自己无能呢?
更别说这是在早朝之上,皇上和其它同僚都看着呢!
就在户部尚书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便见四皇子站了出来:
温大人此话是否有些过分?这户部历来便是只管理钱财,可从来没有挣钱的先例。
这话像是给户部尚书提了个醒,只见户部尚书连连点头:
四殿下说的是,微臣为官二十余年,虽说不上什么才干出众兢兢业业,但也能说上一句问心无愧,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请皇上明鉴呐!
至于温清衍所说的开源?
他的确是没有做到,但那也不是户部应该做的事啊!自然也就怪不到他头上来了!
四殿下此言差矣,户部的确没有过这样的先河,但在此之前,天齐的国库也并不像如今这般紧张。
面对四皇子以及户部尚书的两面夹击,温清衍却丝毫不见慌乱:
若是人人都只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愿创新进步,又如何能够为圣上分忧?为百姓谋福?
那些原本觉得四皇子和户部尚书说的对,是温清衍有些过分了的官员,一听到这话,又觉得温清衍说的有道理。
本职工作是本职工作,但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为百姓谋福,为圣上分忧,也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就从这一点来看,户部的确没有做好。
这下就是四皇子,也不知该如何反驳了。
当然,辩论赢不过温清衍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皇上对温清衍这番话,极为赞同:
温爱卿此言有理,那么依照温爱卿之见,该如何?
温清衍也不客气,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启奏皇上,依微臣之间,应当派懂得开源之人进入户部任职,想办法充盈国库。
一句话,差点儿没让大皇子一脉的官员当场跳起来!
谁不知道,现下六部之中,唯户部与兵部最为纯粹?
兵部之中皆是厉王殿下麾下之人。
而户部,自然全都是大皇子殿下的人。
现在温清衍提出要给户部添人,这和打破厉王与大皇子之间的天平又有什么区别?
最重要的是,六部之内的职位,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若是想要往坑里塞萝卜,就只能拔掉原来的萝卜。
这此消彼长之下,对于大皇子一脉来说,损失可就大了!
顿时,便有不少大皇子一脉的官员站出来表示温清衍此番提议并不妥当,希望皇上三思。
可就像是取消征兵一事相同,向户部注入新鲜血液一事,同样是有人反对便有人赞同。
特别是厉王一脉的官员,一扫前几日系的憋屈,可劲儿地给户部添着赌,开始细数换掉户部官员的种种好处。
至于五皇子?
则是向温清衍飞去了一个干得漂亮!的眼神,并且在心中默默向温清衍道歉,刚刚错怪你了,你哪里是白眼狼?
这简直就是神助攻!
给户部换人之事可不像是取消征兵这样麻烦。
即便朝堂上诸位大臣各执一词,但皇上的心中也早就已经有了决断:
那依照温爱卿所言,为国库开源之事应当交给谁来做?
皇上这一开口,正在争论的双方都闭上了嘴。
大皇子一脉的官员是面如□□,至于厉王一脉的官员,则是面露喜色。
毕竟依照皇上的性子,若是心里没有给户部换人的想法,就绝不会问出这个问题。
温清衍微微俯身,也没谦虚,直接举荐了一人选:
依微臣之见,盛元二十年进士,黄大人,可担此重任。
皇上登基至今已有二十三年,盛元二十年,便是三年前。
三年前,姓黄的进士
皇帝微微敲了敲手指,在脑海中稍稍回忆了一番,顿时便找到了这个人的信息。
黄明生,盛元二十年进士,绍城人士,最为关键的是,这人与大皇子一脉关系极为亲近。
皇上能够想到的,其他人当然也能想到。
毕竟这殿试三年一次,每一次能被赐为进士的不过寥寥四十人,就是想不记得也难。
这下众人对于温清衍这番操作属实是有些看不懂了。
你说温清衍这费了这么大的功夫,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好不容易才从户部薅出了一个位置,结果又塞一个大皇子的人进去?
这和不换人又有什么区别?
这下五皇子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眼神去看温清衍了。
亏他刚刚还在心里夸他干的漂亮,结果转身这人就来了这么一招?
皇上则是微微眯了眯双眼,直直地看向温清衍:
温爱卿为何觉得这黄明生合适?
启奏皇上,微臣举荐黄大人原因有二,其一是黄大人较为年轻,今年不过而立,比起其他大人,心思会更加活泛。这其二,便是因为黄大人出身商贾之家,从小耳闻目染,比其他大人更同开源之术。
温清衍微微俯身,一番话说得是情真意切,任谁听了,也挑不出一个错儿来。
就连皇上的脸上,也露出了赞同的表情来:
温爱卿说的有理,传朕旨意,任黄明生为户部员外郎,从六品,明日便去户部任职。
是。
皇上下了明旨,所有人除了点头应答,自然不好说其他的话。
但这从六品,到底还是让众人松了一口气,毕竟员外郎这个位置,多一个人也不算多,至少不需要从户部再踢人出去。
然而大皇子一脉这口气还未完全松下去,便有听到了皇上接下来的一番话:
朕记得,温爱卿自回来后,似乎就闲下来了?
回皇上,是。
皇上说这话自然是有原因的。
毕竟在天齐,翰林,只是一个任职的标准,一般在翰林院之中任职的人,除了翰林院本身的官职外,还能担任一个拥有实权的位置。
像是温清衍这样的侍读,一般也会同时在六部任职。
只会当初温清衍自请外放,回来的时间也不凑巧,六部之中都没有合适的位置,便耽误了下来。
朕没记错的话,你回京已经有两年了,继续闲着也不是事儿。这为国库开源之事既然你率先提出,那就同这黄明生一起,负责这件事好了。
皇帝微微点了点头,状似不经意地加上了一句:
朕看这个左侍郎的位置就挺适合你,明日温爱卿就和黄明生一起,去户部任职把。至于赵爱卿詹事府那边还缺一个詹士,就由你去好了。
这一同安排,直接给大皇子一脉的一众官员给打蒙了。
他们刚刚还在庆幸只是多了一个从六品的员外郎,结果皇上马上就换了一个侍郎?
要知道在六部之中,侍郎可仅仅只次于尚书之位!
然而还不等大皇子一脉的官员们伤心。
就又听到了皇上让户部原本的左侍郎担任詹事府詹士的任命。
詹事府詹士一职之所以悬空,到底还是因为天齐现在储君未定。
詹事府是为了储君服务的部门,没有储君,詹事府中有没有主事,又有什么区别呢?
除了詹事府之外,其余为太子服务的一干部门与职位,例如太子太傅等,也都同样处于悬空的状态。
皇上现在任命了一个詹事府的主事之人,是否证明皇上心中对于储君的人选已经有了定论?
谁不知道户部的一众官员是坚定拥护大殿下的存在,现在皇上让大殿下的人平调到这个位置,是否可以说明,在厉王与大殿下之间,皇上还是更加属意大殿下?
这样一想,丢掉一个户部侍郎的位置,似乎就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起来。
也是顾砚书不在这朝堂之上,若是在,看到皇帝这一番操作,就能知道,这是端水大师又开始端水了!
这真真假假的,总归是要让大皇子与厉王府的天平处于同一水平线之上。
但总的来说,这一局,依旧是厉王府胜了。
三皇嫂为什么这么说?
听到顾砚书的定论,五皇子有些不解。
户部侍郎到詹事府詹士,看似平调,其实却能够说是暗贬。
顾砚书微微笑了笑,轻轻喝了一口茶,缓缓解释着:
别说现在天齐储君之位悬空,就算这太子已立,詹事府詹士手中所拥有的实权,也是远不及户部侍郎的。
除此之外,纵观天齐历史,在詹事府詹士这个位置上做过的,又有几个最后位极人臣了?
不得不说,詹事府詹士在天齐,可不是什么好职位。
用华夏人的话来说,那便是风水不好。
从天齐开国以来,担任过詹事府詹士的,没有三十人也有二十人了。
其中命最好的一个,便是在这个位置上光荣退休,回老家颐养天年的。
至于剩下的?
不就是不得好死,就是被贬出京。
这都还算好的,其中最惨的一个,最后甚至直接被抄家灭族。
现在大皇子一脉觉得是个好事,不过是因为天齐现在储君之位悬空,这个位置,可以当做皇上的暗示来看。
但就皇上这端水的水平来看,这个暗示,基本可以看做是大皇子一脉的臆想。
但这户部就不一样了,户部侍郎掌有实权不说,还基本都是户部尚书的预备役。温四公子才干过人,四舍五入还可以算作是厉王府的人。五皇弟猜猜看,现在户部尚书会是什么心情?
还能是什么心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更别说这个酣睡之人还是温四这样出众之辈,一个不小心,恐怕就会被超越。
他要是户部尚书,今晚能急的睡不着觉!
想到这里,五皇子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这些,都是三皇嫂算计好了的?
如果是这样,那也太让人害怕了吧?
倒也不是。
好在顾砚书微微笑了笑,给了五皇子一个否定的答案。
然而还不等五皇子彻底松一口气,便听到了自家三皇嫂略带几分笑意的声音:
也就算计到了一半吧,户部侍郎倒是一个意外之喜。
作者有话要说: 顾软软:听说你喜欢穷追不舍?看看喜欢我送给你的礼物吗?
户部尚书:滚,滚啊!
112、第一百一十二章
其实一开始,顾砚书也只是想给户部里面换换血。
毕竟即便是后世再干净的公司,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财务部没有一点违规之处。
更别提天齐已经延绵上百年,期间战乱不短,还经历了数位帝王更迭。
几乎不用多想,便能知道这户部之中到底有多少乌七八糟的事。
也是因为如此,户部也是六部之中,最为稳定的存在。
进去的人,能够安安稳稳留下来的,几乎也都是和其他人一条心。
这个时候,顾砚书只需要向里面随便塞上一个人,甚至不需要去考虑这个人原本的立场,就足够让户部尚书忙上一阵子,没有空再来找厉王府的茬。
至于温清衍被任命为户部侍郎,的确是一件让顾砚书出乎意料的事。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皇上心中恐怕早就因为国库空虚之事有所不满。
否则他也不会在温清衍提出可以开源之时,直接打破这些年他亲手维持的天平,对温清衍委以重任。
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对于厉王府来说,到底是百益而无一害。
温清衍的事,厉王府是高兴了,然而大皇子却差点儿没有被气个仰倒。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大皇子正为了赈灾之事忙的团团转。
在来绍城之前,大皇子只想到了将绍城赈灾之事拿到手能够得到多少好处。
但到了绍城之后,大皇子才发现,这功劳也不是他想要,想要就可以随便拿到手的。
其中的难度,可比他想象中的难多了。
先不说安抚那些因为绍城的官府以及二皇子一顿操作,而愤怒到了顶点的百姓反耗费了多大的功夫。
恋耽美
厉王一脉的官员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发现他们昨日才堪堪保住的征兵一事,一眨眼的功夫,又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其中性子最为跳脱的五皇子忍不住对温清衍怒目而视:
没想到你这个家伙看起来文质彬彬风度翩翩,居然是个背后给人捅刀的小人?
亏得三皇嫂还对你家那个六弟弟那么好,简直就是白眼狼一个!
至于大皇子一脉的官员,特别是户部尚书,则是止不住想要感激温清衍。
原本以为今年取消征兵一事已然无望,谁知道现在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户部尚书那边哭诉刚刚结束,这边温清衍就直接将炮口对准了户部尚书:
刘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国库如此吃紧,这最主要的原因,难道不是在刘大人吗?
这温清衍不是友军吗?
户部尚书一时间甚至没有反应过来,有些茫然地看着温清衍:
温大人此言何意?
皇上将整个户部交给刘大人,将天齐的国库以及命脉交给刘大人,这是对刘大人的信任,但刘大人扪心自问,刘大人真的对得起皇上的信任?
温清衍可不管户部尚书震惊的目光,对着户部尚书就是一顿输出:
这管理钱财,无非就是开源节流四个字,为何刘大人与户部一遇到困难,就只知节流,不懂开源?
温清衍这样一番话,可谓是一点面子也没给户部尚书。
他这番话和指着户部尚书的鼻子,说这些年天齐国库吃惊,都是你的无能,没有任何区别。
至于最后一句话,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便是你不要动不动就打缩减军用的念头。
有这个精力,你去找点挣钱的路子,给国库多挣上一些钱,也比你在这逼逼赖赖来的强!
不得不说,户部尚书直接被温清衍这番话给打蒙了。
反驳吧,温清衍这番话可谓是有理有据,让人想要反驳都无从下手。
在他任职户部尚书近十年的时间里,天齐国库的确一直处于吃紧状态。
而每次遇到问题,户部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缩减开支。
但是不反驳吧,谁又愿意承认自己无能呢?
更别说这是在早朝之上,皇上和其它同僚都看着呢!
就在户部尚书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便见四皇子站了出来:
温大人此话是否有些过分?这户部历来便是只管理钱财,可从来没有挣钱的先例。
这话像是给户部尚书提了个醒,只见户部尚书连连点头:
四殿下说的是,微臣为官二十余年,虽说不上什么才干出众兢兢业业,但也能说上一句问心无愧,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请皇上明鉴呐!
至于温清衍所说的开源?
他的确是没有做到,但那也不是户部应该做的事啊!自然也就怪不到他头上来了!
四殿下此言差矣,户部的确没有过这样的先河,但在此之前,天齐的国库也并不像如今这般紧张。
面对四皇子以及户部尚书的两面夹击,温清衍却丝毫不见慌乱:
若是人人都只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愿创新进步,又如何能够为圣上分忧?为百姓谋福?
那些原本觉得四皇子和户部尚书说的对,是温清衍有些过分了的官员,一听到这话,又觉得温清衍说的有道理。
本职工作是本职工作,但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为百姓谋福,为圣上分忧,也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就从这一点来看,户部的确没有做好。
这下就是四皇子,也不知该如何反驳了。
当然,辩论赢不过温清衍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皇上对温清衍这番话,极为赞同:
温爱卿此言有理,那么依照温爱卿之见,该如何?
温清衍也不客气,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启奏皇上,依微臣之间,应当派懂得开源之人进入户部任职,想办法充盈国库。
一句话,差点儿没让大皇子一脉的官员当场跳起来!
谁不知道,现下六部之中,唯户部与兵部最为纯粹?
兵部之中皆是厉王殿下麾下之人。
而户部,自然全都是大皇子殿下的人。
现在温清衍提出要给户部添人,这和打破厉王与大皇子之间的天平又有什么区别?
最重要的是,六部之内的职位,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若是想要往坑里塞萝卜,就只能拔掉原来的萝卜。
这此消彼长之下,对于大皇子一脉来说,损失可就大了!
顿时,便有不少大皇子一脉的官员站出来表示温清衍此番提议并不妥当,希望皇上三思。
可就像是取消征兵一事相同,向户部注入新鲜血液一事,同样是有人反对便有人赞同。
特别是厉王一脉的官员,一扫前几日系的憋屈,可劲儿地给户部添着赌,开始细数换掉户部官员的种种好处。
至于五皇子?
则是向温清衍飞去了一个干得漂亮!的眼神,并且在心中默默向温清衍道歉,刚刚错怪你了,你哪里是白眼狼?
这简直就是神助攻!
给户部换人之事可不像是取消征兵这样麻烦。
即便朝堂上诸位大臣各执一词,但皇上的心中也早就已经有了决断:
那依照温爱卿所言,为国库开源之事应当交给谁来做?
皇上这一开口,正在争论的双方都闭上了嘴。
大皇子一脉的官员是面如□□,至于厉王一脉的官员,则是面露喜色。
毕竟依照皇上的性子,若是心里没有给户部换人的想法,就绝不会问出这个问题。
温清衍微微俯身,也没谦虚,直接举荐了一人选:
依微臣之见,盛元二十年进士,黄大人,可担此重任。
皇上登基至今已有二十三年,盛元二十年,便是三年前。
三年前,姓黄的进士
皇帝微微敲了敲手指,在脑海中稍稍回忆了一番,顿时便找到了这个人的信息。
黄明生,盛元二十年进士,绍城人士,最为关键的是,这人与大皇子一脉关系极为亲近。
皇上能够想到的,其他人当然也能想到。
毕竟这殿试三年一次,每一次能被赐为进士的不过寥寥四十人,就是想不记得也难。
这下众人对于温清衍这番操作属实是有些看不懂了。
你说温清衍这费了这么大的功夫,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好不容易才从户部薅出了一个位置,结果又塞一个大皇子的人进去?
这和不换人又有什么区别?
这下五皇子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眼神去看温清衍了。
亏他刚刚还在心里夸他干的漂亮,结果转身这人就来了这么一招?
皇上则是微微眯了眯双眼,直直地看向温清衍:
温爱卿为何觉得这黄明生合适?
启奏皇上,微臣举荐黄大人原因有二,其一是黄大人较为年轻,今年不过而立,比起其他大人,心思会更加活泛。这其二,便是因为黄大人出身商贾之家,从小耳闻目染,比其他大人更同开源之术。
温清衍微微俯身,一番话说得是情真意切,任谁听了,也挑不出一个错儿来。
就连皇上的脸上,也露出了赞同的表情来:
温爱卿说的有理,传朕旨意,任黄明生为户部员外郎,从六品,明日便去户部任职。
是。
皇上下了明旨,所有人除了点头应答,自然不好说其他的话。
但这从六品,到底还是让众人松了一口气,毕竟员外郎这个位置,多一个人也不算多,至少不需要从户部再踢人出去。
然而大皇子一脉这口气还未完全松下去,便有听到了皇上接下来的一番话:
朕记得,温爱卿自回来后,似乎就闲下来了?
回皇上,是。
皇上说这话自然是有原因的。
毕竟在天齐,翰林,只是一个任职的标准,一般在翰林院之中任职的人,除了翰林院本身的官职外,还能担任一个拥有实权的位置。
像是温清衍这样的侍读,一般也会同时在六部任职。
只会当初温清衍自请外放,回来的时间也不凑巧,六部之中都没有合适的位置,便耽误了下来。
朕没记错的话,你回京已经有两年了,继续闲着也不是事儿。这为国库开源之事既然你率先提出,那就同这黄明生一起,负责这件事好了。
皇帝微微点了点头,状似不经意地加上了一句:
朕看这个左侍郎的位置就挺适合你,明日温爱卿就和黄明生一起,去户部任职把。至于赵爱卿詹事府那边还缺一个詹士,就由你去好了。
这一同安排,直接给大皇子一脉的一众官员给打蒙了。
他们刚刚还在庆幸只是多了一个从六品的员外郎,结果皇上马上就换了一个侍郎?
要知道在六部之中,侍郎可仅仅只次于尚书之位!
然而还不等大皇子一脉的官员们伤心。
就又听到了皇上让户部原本的左侍郎担任詹事府詹士的任命。
詹事府詹士一职之所以悬空,到底还是因为天齐现在储君未定。
詹事府是为了储君服务的部门,没有储君,詹事府中有没有主事,又有什么区别呢?
除了詹事府之外,其余为太子服务的一干部门与职位,例如太子太傅等,也都同样处于悬空的状态。
皇上现在任命了一个詹事府的主事之人,是否证明皇上心中对于储君的人选已经有了定论?
谁不知道户部的一众官员是坚定拥护大殿下的存在,现在皇上让大殿下的人平调到这个位置,是否可以说明,在厉王与大殿下之间,皇上还是更加属意大殿下?
这样一想,丢掉一个户部侍郎的位置,似乎就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起来。
也是顾砚书不在这朝堂之上,若是在,看到皇帝这一番操作,就能知道,这是端水大师又开始端水了!
这真真假假的,总归是要让大皇子与厉王府的天平处于同一水平线之上。
但总的来说,这一局,依旧是厉王府胜了。
三皇嫂为什么这么说?
听到顾砚书的定论,五皇子有些不解。
户部侍郎到詹事府詹士,看似平调,其实却能够说是暗贬。
顾砚书微微笑了笑,轻轻喝了一口茶,缓缓解释着:
别说现在天齐储君之位悬空,就算这太子已立,詹事府詹士手中所拥有的实权,也是远不及户部侍郎的。
除此之外,纵观天齐历史,在詹事府詹士这个位置上做过的,又有几个最后位极人臣了?
不得不说,詹事府詹士在天齐,可不是什么好职位。
用华夏人的话来说,那便是风水不好。
从天齐开国以来,担任过詹事府詹士的,没有三十人也有二十人了。
其中命最好的一个,便是在这个位置上光荣退休,回老家颐养天年的。
至于剩下的?
不就是不得好死,就是被贬出京。
这都还算好的,其中最惨的一个,最后甚至直接被抄家灭族。
现在大皇子一脉觉得是个好事,不过是因为天齐现在储君之位悬空,这个位置,可以当做皇上的暗示来看。
但就皇上这端水的水平来看,这个暗示,基本可以看做是大皇子一脉的臆想。
但这户部就不一样了,户部侍郎掌有实权不说,还基本都是户部尚书的预备役。温四公子才干过人,四舍五入还可以算作是厉王府的人。五皇弟猜猜看,现在户部尚书会是什么心情?
还能是什么心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更别说这个酣睡之人还是温四这样出众之辈,一个不小心,恐怕就会被超越。
他要是户部尚书,今晚能急的睡不着觉!
想到这里,五皇子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这些,都是三皇嫂算计好了的?
如果是这样,那也太让人害怕了吧?
倒也不是。
好在顾砚书微微笑了笑,给了五皇子一个否定的答案。
然而还不等五皇子彻底松一口气,便听到了自家三皇嫂略带几分笑意的声音:
也就算计到了一半吧,户部侍郎倒是一个意外之喜。
作者有话要说: 顾软软:听说你喜欢穷追不舍?看看喜欢我送给你的礼物吗?
户部尚书:滚,滚啊!
112、第一百一十二章
其实一开始,顾砚书也只是想给户部里面换换血。
毕竟即便是后世再干净的公司,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财务部没有一点违规之处。
更别提天齐已经延绵上百年,期间战乱不短,还经历了数位帝王更迭。
几乎不用多想,便能知道这户部之中到底有多少乌七八糟的事。
也是因为如此,户部也是六部之中,最为稳定的存在。
进去的人,能够安安稳稳留下来的,几乎也都是和其他人一条心。
这个时候,顾砚书只需要向里面随便塞上一个人,甚至不需要去考虑这个人原本的立场,就足够让户部尚书忙上一阵子,没有空再来找厉王府的茬。
至于温清衍被任命为户部侍郎,的确是一件让顾砚书出乎意料的事。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皇上心中恐怕早就因为国库空虚之事有所不满。
否则他也不会在温清衍提出可以开源之时,直接打破这些年他亲手维持的天平,对温清衍委以重任。
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对于厉王府来说,到底是百益而无一害。
温清衍的事,厉王府是高兴了,然而大皇子却差点儿没有被气个仰倒。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大皇子正为了赈灾之事忙的团团转。
在来绍城之前,大皇子只想到了将绍城赈灾之事拿到手能够得到多少好处。
但到了绍城之后,大皇子才发现,这功劳也不是他想要,想要就可以随便拿到手的。
其中的难度,可比他想象中的难多了。
先不说安抚那些因为绍城的官府以及二皇子一顿操作,而愤怒到了顶点的百姓反耗费了多大的功夫。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