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农家娘子美又娇 > 农家娘子美又娇
错误举报

农家娘子美又娇 第231节

    但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又不能赖了汤药费不给。
    这要是其他人的钱,赖了也就赖了,偏偏是张有顺这个大夫的汤药费。
    要是这回来了账,下回他有个头疼脑热,人家不给他看了,说到底,老王头还是怕死的。
    所以哪怕再肉疼,汤药费该给还是得给。
    不过拿六十文钱出去,老王头是舍不得的。
    他眼珠子转了转,一把从王兰兰手里,拿过那只死的透透的老母鸡,对张有顺说道:“张大夫,我们家的情况,你也知道,一口气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不然这样,我拿这只老母鸡抵一部份汤药费,再付二十文钱,成不?”
    这可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
    一只膘把体壮的活老母鸡,也才值三十文,老王头倒好,拿一只被咬死的老母鸡,就要抵四十文钱汤药费。
    张有顺都让他气笑了,扯了扯嘴角,说道:“老王头,你手里这只死鸡,也太值钱了。”
    老王头动了动嘴,说道:“张大夫,大家都是一个村的,你就当是照顾我们王家一回。”
    张有顺:“……行吧,只此一回,再有下次,我就照顾不过来了,我是大夫没错,但大夫也是要吃饭的。”
    不然还能怎么办?
    都是一个村的,总不能为了这十好几文钱,不依不挠,逼死逼活吧?而且就凭王家人的厚脸皮,就算他不同意,估计也拿不到钱。
    老王头见他答应了,从怀里掏出钱袋子,数了二十文钱,递给张有顺,然后招呼王家人走了。
    王兰兰一看到嘴的老母鸡又没了,别提多不高兴了。
    可她敢冲着几个村老呛声,却不敢反对老王头的决定,只能不情不愿的跟着王家人一起离开,一步三回头,眼珠子差点掉老母鸡身上捡不回去。
    张有顺也不想提一只被狼崽子咬死的老母鸡回去,就对顾元元道:“正凌媳妇,这只鸡给你家狼崽子吃。”
    作为本村唯一一名大夫,张有顺家的生活条件一向过得去,不像村里其他人这么馋肉。
    而且在公共卫生方面,比普通人更为注意,老母鸡是被白团子咬死的,也就尽量不吃。
    所以,他说的是,把老母鸡留给白团子吃,而不是留给人吃。
    顾元元也就没有推辞,让沈宝儿把老母鸡接过来,对张有顺道谢道:“多谢张大夫。”
    王兰兰看到这一幕,心里不平衡了,一下子跑了回来,冲到顾元元面前,喊道:“这是我们家的老母鸡,我们王家花了银子的,还给我!”
    说着,就想去抢沈宝儿手里的老母鸡,被沈宝儿躲开了。
    顾元元似笑非笑的看着王兰兰:“想要老母鸡也不难,拿四十文来,这只老母鸡就是你的。”
    王兰兰破口大骂:“一只被咬死的老母鸡就想讹我四十文钱,顾元元,你想钱想疯了吧?怎么不推去抢算了?”
    顾元元扫了都停下脚步往回看的王家人一眼,面无表情的说道:“王兰兰,你别忘了,你们王家,刚才就是拿这只被咬死的老母鸡,抵了给你看脸的四十文钱汤药费。”
    “所以你们王家,这是当着大家的面明抢吗?”
    王兰兰说不出话来。
    众人看向王家人的眼神都不对了。
    老王头觉得十分难堪,大步上前,劈头就是一巴掌打向王兰兰:“让你回家去,你耳朵聋了?”
    他拽起王兰兰往回走,一边喝骂道:“没规矩的东西,我这个当老子的话你都敢不听了!”
    王兰兰被他打得眼冒金星,耳朵嗡嗡作响,半边脸全麻了也不敢作声,捂着脸跌跌撞撞被老王头拉走了。
    隐隐约约间,她似乎听到李福生说,沈正凌家里有地要佃给别人种,让想佃地种的村民先去他那里登记……
    第356章 同样都是人,差距咋这么大呢?
    王兰兰觉得自己果然是被打糊涂了,居然出现了幻听。
    沈正凌家里哪来的地?
    不说老沈家搬出来的时候一穷二白,光靠他打猎赚的那点银子,再加上顾元元的嫁妆,盖了这幢新房子也就不剩什么了。
    就说她家里准备把她送进沈家给沈正凌生儿子,那也是事先打听过情况来的。
    可没打听出来沈正凌名下有田地。
    所以说啊,这肯定是她听错了。
    哎,不管听没听错,好像都跟她没什么关系,反正沈家的门她暂时是进不去了。
    王兰兰想到这里一个哆嗦,要是她不能给家里带来好处,那岂不是又要天天挨打了?
    她担心得不得了,也没时间去管沈正凌家里是不是真的有地了。
    王兰兰并不知道,她其实没听错,李福生确实在替沈正凌家找佃地种的村民。
    沈正凌之前刚给他打过招呼,让他在村里帮忙问一声,有谁要佃地回去种。
    正好这会儿,沈正凌家门口聚集着不少看热闹的村民,李福生也就趁这个机会,先把消息放出去,让人可以早做打算,等农忙过了,就该决定下来,也不耽误下一季水稻的种植。
    只不过村民们的反应跟王兰兰差不多,不是觉得自己幻听了,就是觉得李福生说错了。
    有村民大声问道:“里正,你说谁家有田要佃出来?”
    “里正,是不是你说错了,还是我听错了?沈正凌家里,没田啊!”
    “对啊里正,沈正凌家里没田,你是不是哪里弄错了?”
    李福生道:“没弄错,就是沈正凌家里的田,下半年要佃出去。”
    “要是谁想佃沈正凌家里的地种,可以先到我这里登记一下。”
    众人面面相觑了一会儿,才把这个消息消化掉。
    然后就有人试探般问道:“里正,沈正凌家里有几亩地要佃?”
    还有人问:“里正,沈正凌家里的田要怎么佃啊?”
    众人七嘴八舌,也未必都是想从沈正凌家里佃地种的,更多的只是在凑热闹,想打听消息。
    村里人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活动,本来就喜欢打听小道消息到处传。
    有几个八卦是村里人最喜欢的。
    一种是各种桃色八卦,是个人都巴不得扒拉开别人家的门缝去打听。
    还一种是各种婆媳不和,妯娌不穆,兄弟翻脸,边上人看热闹不嫌事大,只巴不得各种鸡飞狗跳,闹得越厉害越好。
    反正村子里一看到头也没什么娱乐活动,无非就是靠着这些鸡毛蒜皮的热闹,图个乐子。
    除了这两种热闹之外,还有一种热闹,也是村里人特别喜欢往前凑的。
    那就是谁家忽然日子过得好了,一下子攒下多少家底了,买田买地盖房子啦,吃饭的时候能吃得起肉啦,小日子过得比村里其他人都好啦……
    这种热闹,大家也爱看。
    只不过与前两种单纯看热闹的心理不同,看这种热闹,大家心情微妙,心里充斥着各种羡慕忌妒恨的情绪,简直说不清道不明。
    特别想知道人家到底过得有多好,自己和人家的差距有多大,知道以后又心里泛酸,差点化身柠檬精本精。
    大部份村民,都是这种心态。
    但也还有少数人心里,存了另一种心思。
    那就是想好好打听一下,看别人是怎么发财的,看看自己能不能也跟着发财。
    总之不管心里是什么想法,都不妨碍他们打听消息。
    李福生倒也没有不耐烦,等众人问完了,他一口气回答道:“沈正凌家里有二十亩上好水田,都要佃出去,想要佃地回去种的人,可以先到我这里来登记一下。”
    “至于怎么佃,具体条件是什么,这个暂时还没有定下来,等年忙以后再说。”
    李福生话音未落,村民们已是一片哗然。
    二十亩上好水田!
    沈正凌家里竟然有二十亩上好水田!
    一亩上好的水田要二十两银子,二十亩就上四百两银子!
    还有眼前这幢新盖的、前后围着大院子的青砖大瓦房,盖起来也得花好几十两银子。
    沈正凌他这是不小心挖到金矿了吧?
    不然,哪来的这么多银子,又是买良田又是盖房子的?
    要知道,沈正凌从老沈家搬出来还没有半年,就不声不响的置办起,价值几百两银子的产业,这赚钱的速度,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灵湖村一向人多地少,家里有十亩以上农田的人家就不多,有些更是几代人才攒下来几亩地……
    大部份家里,都是两三亩地、三五亩地勉强度日。
    所以灵湖村一到农闲的时候,出去镇上打零工的村民就特别多,比附近村子出去的人都多。
    因为不出去打零工,光靠田里那点出息,养不活一家人。
    一亩上好的水田要二十两银子,哪怕年景好,也需要一家人攒上四五年才买得起。
    而且就算攒足了银子,也不是说一定就能买到地。
    村里人多地少,除了个别走投无路的特殊情况,没人会把家里的田拿出卖。
    毕竟想卖出去是容易,到时候想要再买回来,可就难了。
    所以,各种原因之下,村里人想要给家里置办一点田地,是真不容易。
    结果现在看看人家沈正凌,几十亩上好的水田说买就买,都不带一点风声的,就跟买颗大白菜一样容易。
    同样都是人,这差距咋这么大呢?
    村民们沸腾了一会儿,有那脑子转得快的,已经想到沈正凌这些田的来源,应该是村里之前佃给大家种的那几块地。
    现在那些地卖出去,以后就是沈正凌家里的,村里再也做不了主,更没有地佃给本民种了。
    所以,如果下半年想佃地回来种,还真得趁早报名登记。
    有人立即喊道:“里正,你给我登记一个名字,我家里人多,我下半年要佃五亩地。”
    “还有我,还有我,我佃三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