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节
嫡子身份——许一世盛世江山 作者:南枝
第24节
杨钦济睁开了眼睛,眼神虽然无力,却黑幽幽的像个幽深的怨怒的古井。
皇帝说道,“朕这是最后一次来看你了。过几日,你就要被处斩了。”
杨钦济似乎是松了口气,毕竟总算是不用再活了。
皇帝看出了他的意思,就又笑了笑,说,“你父亲和你大哥,在押送上京的路上就被乱箭射死了,这事,你恐怕不知道吧。你被处斩的时候,就只有你一人,你见不到你的父亲,也见不到你的大哥,你就是孤零零地一个人去死,你说,你多可怜啊。”
杨钦济果真是动容了,他想要恶狠狠地骂皇帝,但是却没有力气骂人,这几个月的牢狱生活,磨掉了他生而为皇室的所有矜贵和尊荣,甚至磨掉了他生而为人的志气,他只剩下了对亲人的一点牵挂和想解脱的愿望。
皇帝又看了已经完全看不出本来面目的杨钦济一阵,就站起身说,“好了,朕同你之间的恩怨也就完了。朕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你不值得朕惦记。”
他的确是要放下这事了,还有太多事情要他做。
那些之前收受过吴王贿赂的朝臣,他们看吴王完蛋了,自己并没有受到牵连,恐怕都在心里松了口气吧。
皇帝想着,眯了眯眼睛,他也不想这时候就处置他们,因为,他还有的是时间。
皇帝又去看了吴王的第三子杨钦治,老早皇帝就知道这个吴王第三子是个病秧子,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一路被押送上京,又被关押在诏狱里,他居然还没有死。
杨钦治只有十四岁,和皇帝同年。
他身上戴着镣铐,坐在木板床上,皇帝进去后,他就抬起头来,朝皇帝看过来,两人之前都没有见过,皇帝虽然穿着一身便服,但是杨钦治一看到他,也就知道他是皇帝了。
他没有发出声音来,只是默默坐在那里。
皇帝盯着他看,杨钦治也是和杨钦济一样,早就被折磨得看不出本来面目了。
皇帝看了他一阵,突然就觉得怪怪的,问了一句,“你请封郡王时,当时朕在文书里加了一句话,你还记得是什么话吗?”
杨钦治在那一瞬间眼里闪过了一丝惊讶,然后似乎是苦思了起来,发现皇帝沉着脸盯着他,他就突然说,“成王败寇,既然父王败了,你要杀就杀吧。”
皇帝冷笑了一声,转身就走,道,“这个定然不是真正的杨钦治,让彻查。”
皇帝此话一出,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定要查出个真相来的。
季衡得了个御前行走的身份,第二天进宫,就问起皇帝吴王第三子被掉包这件事,“皇上,您是怎么看出来的?”
皇帝便将当时的问话同季衡说了,季衡愣了一下,道,“他真不是?”
皇帝道,“朕知道吴王这第三子从小就病弱,这是不作伪的,他能够从江苏熬到京城来,已经让人觉得惊讶,而他在牢里,也没有说病了,那定然就不是真正的杨钦治。所以朕那么试探了他一句,他根本就没说出个所以然来,那定然就真是假的了。”
季衡道,“现下要找出真正的杨钦治来,却不是易事,不过他即使逃走了,也于大局没有任何作用了。”
皇帝道,“虽如此,朕在这时候还被吴王算计了这么一次,心里总归不舒坦。”
季衡笑了笑,说,“皇上,干嘛因为这事心里不舒坦,吴王这个心头大患都被除掉了。”
皇帝看到季衡的笑容,又想到他被杨钦济刺伤的事,就将他的手拉了过去,捞起他的袖子,看他曾被刺伤过的胳膊,胳膊上的伤可不像当初脸上那么一点,即使用了最好的药,现在上面依然是很长很明显的一条痕迹。
皇帝看后,眼神就又深了起来,季衡赶紧将自己的胳膊收了回去,用衣袖掩好,轻声道,“早就没有事了。”
皇帝还是十分心痛,眼睛似乎都湿润了。
季衡只好赶紧转移了话题,“赵世子有说什么时候回京吗?”
97、第七十九章
皇帝知道季衡的心思,季衡心里只是将两人当成君臣关系,所以,他不愿意在自己跟前显露他立下的功劳,以免会让自己觉得,他是个挟恩的人。
皇帝不知道季衡为什么时时都要如此谨慎,不由心里有些憋闷,又有些无奈,又有些心痛,他握着季衡的手,没有直接应他那句问话,而是说道,“朕会一直记得你舍身护朕的事情的。”
季衡略微诧异,已经一丝不苟地回答道,“那是微臣的本分。”
皇帝看季衡是不会说什么心里话的,他想听季衡的心里话,却又没有办法逼迫他,只好无奈地在心里叹了口气,道,“表哥大约要十月、十一月才回。”
目光又转到季衡脸上,他知道季衡同赵致礼私交不错,这让他心里略有些吃味,嘴上也说,“怎么问起他来。”
季衡没想到皇帝会这么说,而且也听出了皇帝话里的深意,他怕心思深沉爱多琢磨的皇帝乱想,认为自己和赵致礼之间有什么过深的交往,而皇帝都是忌讳臣子们过度结交的,就赶紧找了个理由解释道,“是微臣想着他回来的时候,微臣父亲也就该回来了,最近母亲一直想着这事,所以我也就问一问了。”
皇帝似乎是松了口气,又说,“季大人是朕之肱骨,又是你的父亲,朕是十分信任的,所以才让他在江南处理吴王之乱的后续事宜,但是却让他和家人分离,朕心里也很不安了。”
季衡知道皇帝很善说场面话,就道,“父亲的心里,一定认为为皇上办事应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这对他,定然是好差事,他心里不知多高兴呢,这是皇上您信任他啊。”
季衡这句话带着很多诚意,让皇帝笑了笑,他现在愁着,不知道是该让季衡和自己十分亲昵,还是希望他能和自己有点距离。
皇帝心里矛盾,又在心里叹了口气。
好在现在朝中事务繁多,他纵有万般儿女情长,也是要压下去的。
林敏在外带兵多年,是文武全才,自从召他回京后,皇帝在让他为自己办了几件事情后,就对他十分信赖,让他和季衡一起从禁军中选拔人才,组成皇帝亲卫,而且还暗地里招募了死士,编成黑骑卫,做不能见光的一些事情。
皇帝现在还不能掌管内库,组建黑骑卫的银钱全由季衡筹措,皇帝便让季衡将这一份账本定期拿给他看。
皇帝知道这些银钱全是季衡母亲给季衡经营的产业所得,季衡全都拿了出来,不由一边在心里感念季衡的好,一边又有些羞愧,而且认为现在最要紧的还是亲政,能够自己掌握内库。
杨钦治被掉包这件案子,查来查去,只查出关在诏狱里的果真是假的杨钦治,真的杨钦治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也许是在杭州时,就已经被掉包了。
杨钦治因从小体弱,养得比女孩儿还要深,见过他的人很少,所以将他掉包,保存下吴王一脉的血脉,大约是最易的事,吴王当初说不得就是这么想的。
皇帝因杨钦治之事十分气怒,受迁怒的是吴王府的臣属和奴才们,本来这些人只是被流放就行了,后来却又杀了不少。
杨钦济被处斩这一天,京城里很多人都去看了,监斩的是刘阁老刘则鸣,还有刑部侍郎贝洪默,担心有人劫持法场,禁军统领林仪亲自带兵一路押送。
季衡那一天一大早就进宫了,他知道杨钦济是这一天被处斩,本意是想去看看的,但皇帝宣他早早入宫。
皇帝一大早起来就在处理政事,将内阁票拟的所有奏折都再仔细看了,而且还会自己写上批复,写批复前,会和季衡商量一二。
季衡说话做事都十分谨慎,特别是在和皇帝商量政事的时候。
早上进宫时,雾气淡淡地绕着宫城,很快,天上就开始下雨了。
皇帝和季衡待在勤政殿温暖的正殿西暖阁里,倒没发现外面下雨了。
宋太傅在午时前会来给皇帝讲一阵课,他不得不感叹皇帝的好学,一切时间都抓住在做事,这让宋太傅十分感动,所以尽心。
宋太傅身上带着一层水气,皇帝对他赐坐后,就问,“老师,您的衣裳怎么湿了。”
宋太傅起身躬身回答,“外面在下雨了。”
季衡走到窗户处去看了看外面,发现果真是下雨了,不过雨很小。
皇帝便唤了张和生进来,张和生是荷叶儿的大名,现在皇帝在掌权了,他的身份也高了起来,连皇帝都直接叫他大名了。
“你带老师去擦干衣裳,让人端姜茶来给老师驱寒。”
宋太傅赶紧谢了恩。
宋太傅讲了半个时辰课,也就告退离开,皇帝又赶紧让用宫轿送他出宫门,以免他淋雨。
皇帝对宋太傅的体恤和优待,大家都是有目共睹,而早早就向着皇帝为皇帝谋权的季家、林家、徐家,现在都是十分风光,皇帝手段虽狠,却是对着敌人,对着自己人,也是完全不吝好的。
京里有些人私底下传言吴王及吴王世子虽然下葬了,又被盗尸,之后朝廷虽然追查了此事,但也只将此事归结到吴王余党所为,没查出所以然来,就草草结案了,其中因由,是那尸是皇帝让人盗的,而且尸首是被扔到乱葬岗子上去了,有些人甚至将此事传言得有鼻子有眼,说谁谁在乱葬岗子上还看到了穿着王爷服饰的尸首,或者是看到了吴王的阴魂在乱葬岗子上不散。
总而言之,就是皇帝虽小,心却够狠。
这震慑效果让朝廷中的大部分臣子不敢轻举妄动,而且皇帝的势力几乎是瞬间就壮大了,本来他就是正统,现在大家看到了他的能力,自然都赶紧扑了上去想讨他欢心,于是,从吴王事情落幕,朝中一边在商讨皇帝大婚之事,一边就在商讨皇帝亲政之事。
宋太傅离开之后,季衡就站在窗前看外面的小雨,这窗户只有很小一块玻璃,可以看到外面,外面小雨淅淅沥沥,天空灰色,整个宫城都像被笼罩在这灰色里,让人觉得压抑。
皇帝没有叫他,走到了他的身边来:“在看什么?”
季衡要躬身行礼回答,皇帝伸手按住了他的肩膀,让他不要动,季衡笑了笑,小声说:“看外面的雨。”
皇帝也从那小小的玻璃处往外面看了,看了之后就要拉着季衡出门,走到门口,又赶紧让张和生给拿了季衡的披风来,让他披上后,两人才出了正殿大门。
勤政殿的正殿立在高高的台阶之上,前面是一片小广场,一直往前通向宣政殿,站在勤政殿前丹墀之上,可以看到这被烟雨迷蒙住的宫城,巍峨高耸的宣政殿,在更远处,还有宫里最大的最宏伟的太极殿,殿宇雄浑,城墙巍峨,角楼高耸。
这是整个大雍最巍峨而恢弘的地方。
皇帝从张和生手里接过伞,撑在两人头顶要带着季衡往前走,季衡愣了一下,道:“皇上,让微臣来撑伞吧。”
皇帝一笑,握着伞挡开了季衡要来拿伞的手:“你比朕矮这么多,要怎么撑。”
季衡也笑了笑:“还是可以的。”
皇帝没把伞给他,就自己撑着带着他走下台阶,季衡没问皇帝想去哪里,只是被他拉着往前走。
张和廷带着另外几个太监,又有侍卫跟上,不远不近地跟在两人身后。
皇帝没说话,只是紧紧拽着季衡的手,走下台阶,穿过烟雨走过小广场,又绕过了宣政殿,一直往外面走去,季衡有些惊讶了:“皇上,咱们去哪里?”
雨稍稍大了一点,皇帝怕季衡淋湿,就伸手搂住了他的肩膀,让他靠在自己身上,说,“你跟着朕就好。”
季衡不好再问,皇帝带着他,一直上了东南角的城墙角楼,高耸的城墙上,角楼有五层之高,皇帝将伞扔下,拉着季衡爬上角楼的楼梯,角楼修建得巍峨而精致,飞檐斗拱,雕龙画凤,一直上了顶楼,皇帝拉着季衡站到了窗户边上去,从这里看出去,宽阔的护城河绕着,再向远处,是京城一层层向外展现的鳞次栉比的房屋,房屋在这初冬的雨里,静静地安详着。
跟着皇帝和季衡而来的宫人侍卫们,在检查了楼上没有危险后,就退到了下面一层去。
皇帝和季衡两人站在那里,他突然从季衡身后抱住了他的肩膀,两人身高正好,他比季衡高了大半个头,这样搂着他,嗅着季衡身上带着淡淡湿气的体香,他欢喜又克制着。
季衡想回头看一眼皇帝,但是动不了,就只得任由皇帝这么抱着他。
皇帝说道:“君卿,你看,从这里可以看得很远。”
季衡点点头:“嗯,是啊。”
皇帝又说:“这是朕的江山,虽然朕还没有握稳,但是,有一天,她会完完全全在朕的手里。”
皇帝的声音里带着浩浩情怀和激昂的斗志,能够效忠一个这样的君主,自然是十分幸运的,季衡恭敬地道:“是,皇上是天下之主。”
皇帝笑了一下,他将嘴唇在季衡的发丝上贴了贴,季衡感觉不到他这动情的逾矩,皇帝继续说:“朕拥有了她,就得好好待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朕得将这话记在心里。这是父皇留给朕的江山,朕得好好地治理。”
季衡说,“天下能有皇上这样的明君,是百姓之福。”
皇帝声音放柔了,“你总说这些话逗朕开心。”
季衡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道,“这是微臣的肺腑之言。”
皇帝将季衡的身子突然转了过来,手按住他的肩膀,眼睛看着他的眼睛,季衡的眼睛很黑,他深深地望着他,“君卿,你能一直陪伴在朕的左右,一起治理这天下吗。”
季衡心里惊讶,又受宠若惊,赶紧要下跪,但是被皇帝紧紧拉住了,他说道,“微臣定然鞠躬尽瘁,万死不辞。”
皇帝伸手将他拉向自己,紧紧抱住了他,季衡没敢挣动,他听到皇帝在低声说,“这时候,是行刑的时候了。”
看来皇帝也是记着这件事的。
看来皇帝也并不是无心,要处斩一个从没有见过的人,那只是奏折上的一个名字,但是要处斩一个相处了大半年的人,总归心里的感受不同。
季衡似乎的确是听到了午时三刻的钟声,眼前出现杨钦济无数次在他面前那倔强又不逊的神情。
他的心沉了一下,要陪伴皇帝,是要见惯这样的生死的。
98、第八十章
赵致礼是在十一月中旬时回的京城,他一马当先,将下属们和大部队扔下了,自己先进了京,回家仅仅是换了身衣裳就直接去了皇宫。
皇帝得知他回来了,带着季衡到宫门口迎接他。
大冷天,赵致礼也一路骑马,在丹凤门前飞身下马,华丽庄严的华盖之下,皇帝披着厚厚的明黄披风站在那里,旁边则站着裹在宝蓝色披风里的季衡。
赵致礼下马后就要过去跪下,皇帝赶紧上前扶住了他,道,“你回来了!”
简单的一句话,比什么别的话都让人心中感动。
赵致礼道,“是,皇上,微臣不辱皇命,事情办好回来了。”
皇帝拉着赵致礼的手,说,“走,你得随朕先进宫,咱们好好喝几杯酒,朕才能放你回家去休息。”
赵致礼笑起来,“我也早想宫中藏酒的滋味了。”
他随着皇帝往前走,季衡跟在侧后方,他就又去看了季衡一眼,这么大半年过去了,季衡并没有什么大变化。
季衡对着他笑了笑,甚至还眨了一下眼睛,赵致礼不由也笑了,只要看到季衡,不知为何,他才踏实地觉得,这的确是回来了。
经历过吴王之乱,在最前线的赵致礼,和大半年前的他有很大的变化,他又长高了,而且健壮了很多,皮肤被晒得有些黑,眉峰入鬓,眼睛深邃又黑亮,一笑就露出一口白牙,明明是去打仗去的,没想到身上并没有带着血腥的煞气,反而让人觉得他的笑容里带上了一丝单纯的傻气,以前的那种飞扬跋扈也是完全隐而不见了。
这样的赵致礼,是真的完全长大了吧。
能够将骨子里的东西也隐藏起来的人,才是真的厉害了。
季衡深吸了一口气,赶紧跟上了前面的两人,这时候,皇帝却突然转过了头来看他,说:“君卿,你怎么走到后面去了?”
季衡微微笑着,他知道皇帝的意思,所以有些无奈,只好走到皇帝的身边去,于是皇帝一手拉着赵致礼,一手拉着季衡,在宫人和侍卫的簇拥下往勤政殿走去。
季衡不得不觉得皇帝的这种行为很孩子气,但是谁叫他是皇帝,别人还不好说他不要这么孩子气了。
在勤政殿正殿西暖阁里,季衡看赵致礼要和皇帝说机要问题,他就赶紧去避了嫌,人到了外面去。
皇帝转了个眼就没有看到季衡了,他明白这是季衡故意避开了,愣了一下后就放开心,对赵致礼说,“你在江南,有查到杨钦治的消息吗?”
赵致礼道,“皇上发现被押进京的杨钦治是假的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微臣已经让人在江南一带查了,却没有什么消息,说不得他在之前就被护着出海了。”
皇帝皱眉道,“斩草不除根,总会有麻烦的。”
赵致礼眼神也沉了一下,“只能慢慢再找了。只是,皇上,吴王和世子都已死,留下了个杨钦治,料想他也翻不起什么浪。在他身上花太多人力物力倒是不值。”
皇帝点了一下头,“君卿也是这个意思。现下朝廷中事情还多着呢,这事就先按下。”
他说到这里,就又对赵致礼笑起来,“那江南一带之前依附吴王的富商巨贾,事情处理好了吗。派去的赵之翰,和季大人一起查处此事,现在季大人还没有回来。”
此事涉及到季衡的父亲,赵致礼虽然在以前一向是眼高于顶飞扬跋扈,心思却也细,他哪里不知道皇帝对季衡不一般,他虽然没把这个往爱慕这个词上去想,却也知道对待季家的事情,就该慎重些。
所以,他说道,“季大人老成持重,又做事老辣,行事果断,他一直在刑部做事,对大雍律法十分清楚,江南一带,之前依附过吴王的富商和官员,想来他都知道怎么办。”
皇帝道,“朕是十分看重季大人的,只是……”
说到这里,他就没说了,赵致礼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他其实在路上时就已经好好斟酌了此事,但至今没有一个完全之策,此时他也只好说道,“皇上,微臣在江南时,也看出来了,赵大人和季大人,是面和心不和。”
皇帝派了两个钦差处理江南一带的后续事情,吴王在江南经营多年,虽然这一仗打得很费钱,但他定然还有很多余钱的,毕竟,他当初可是想打进京城的,最后一个月就兵败了,即使军费,也还剩了不少;除了吴王这里,还有就是江南一带依附过吴王的官员和商贾,这些人,也都是要处置的,军队一直驻守江南,也是要处理好这后续事务。
这两个钦差,赵之翰是阁臣,而且是老臣,据皇帝所查,他在之前并没有接受吴王的收买,一向是兢兢业业,却又并不太出头;季大人季道恭,则是个实干派,而且妻子有份大嫁妆,倒不至于见钱眼开,而且,他自己也该知道,办好了此次的事情,他回京就会得到加官进爵的封赏,应该会大公无私地好好办这事。而且,赵大人和季大人,面上虽然平和,私底下却有些芥蒂,两人不至于同流合污一起欺瞒皇帝。
杨钦显是将一切都算好了后才定下的钦差,他觉得这是万无一失的,但是,事情却并不像他想的那样办得顺利。
杨钦显虽然是皇帝,但一惯是穷,所以眼巴巴想着季大人从江南搜刮银钱回来充实他的内库和朝廷的府库,季大人倒是送了一些银钱回来了,却远远没有小皇帝想的那么多,而且,赵大人又发回密函,说季大人有徇私之举。
皇帝是不想季大人犯错的,因为他是季衡的父亲,而且,他的确是非常需要仰仗他,但是,季大人要是真的徇私枉法,他也不能完全不往心里去,只是暂时先将此事压下罢了。
皇帝道,“等季大人回了京,看他如何对朕交代,也就是了。”
按下此事,皇帝又问起赵致礼其他事情来,两人一聊,就是一两个时辰,季衡看两人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的,他本在等,后来一想,也就不等了,同值守的柳升说:“我想赵世子刚回来,皇上同他定然要彻夜长谈的,我留在这里也无事,就先回去了,要是皇上问起,你就帮忙说一声。”
柳升现在是皇帝跟前最受信任的大太监,已经升任了麒麟殿大总管,而且是皇帝的随身总管大太监,风头一时无两,不过他倒是很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并没有就骄矜起来,特别是在季衡跟前时,还是和以前一样,总是笑呵呵的,因为他深知皇帝待季衡非常不一般。
柳升恭恭敬敬地说,“那奴婢去叫宫轿来送季公子您出宫吧。皇上那里,奴婢会好好回复的。”
季衡对他笑着摆摆手,“不必了,我走出去就行了,正好也想走走。”
柳升道,“这天冷,看样子是要下雪,季公子您身子骨可不好,皇上一直交代奴才们不能让您受冷,奴婢可不敢放您走出去。”
季衡有点错愕,最后只好接受了柳升的盛情,乘坐了宫轿出宫。
宫轿走的是丹凤门,丹凤门是大臣们走得最多的门,路上遇到李阁老带着两个大臣去找皇帝上奏紧要事情,看到宫轿迎面而来,因为正好是在宫道上,宫道不是特别宽,李阁老同另外两位大人不得不让路,李阁老作为首辅,即使是太后的凤舆,遇到他,也是要停一下的,没想到季衡乘坐的宫轿直接就要从他旁边走过。
李大人作为首辅这么多年,一直掌管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人还是太后,没想到现在却要给人让路,对方还坦然受之了,李阁老的心里该怎么想?
季衡坐在轿子里,是根本就不知道刚才李大人给他让了路,而引路的小太监,是新提上来的,根本就不认识李阁老,刚才走路又没有特别注意,他倒是侧身给几位大人行了礼,然后就走了。
季衡在宫门口下了轿子,他是个十分知事的人,亲自给了引路小太监和轿夫们辛苦的赏银,这时候,一个轿夫才轻声说了一声,“季公子,方才在宫道上,奴才似乎是看到了李阁老李大人。”
季衡愣了一下,心里马上就明白了,他看向引路的小太监,小太监脸则是一白,“的确是有经过几个大人,奴婢是新被调上来,之前没见过李大人,所以不识,这可怎么办。”
季衡不知这引路太监到底是故意,还是真是无意,只好说道,“如此,的确是我无礼了,之后自当给李大人赔罪,这不关你们的事,不用担心。”
他说完,也就出宫去了,季衡到了宫外的马车驿,他家的马车在这里等他,坐在马车里,他在心里叹了口气,觉得下次进宫,的确还是得带了抱琴一起,至少不会再出这次这样的事情。
季衡这边走了,那边李大人虽然面上不显,心里却沉得厉害。
跟着他的一个大人就说,“这轿子里坐的是谁,竟然如此无礼。”
另一个大人说,“要说,我就猜是季府的那个长公子。”
他说完,又讥讽地笑了一下。
李大人没有发表看法,继续往前走,到勤政殿前,那个大人真就问了一个值守的小太监,“方才乘轿出宫的,是谁呢?”
小太监倒是不好多说,只讲了一句,“是柳公公看天气冷,让送了季公子出去。”
李大人听在耳里,就皱了眉。
柳升从殿里出来,对李大人道,“阁老还请到旁边殿里去等一等,皇上还在忙呢。”
刚才被季衡的轿子冲撞了,现在要见皇帝,竟然还要让等,李大人都要气出满腔火来了,面上却只是沉了脸,说,“老臣这是要事,可等不起。”
柳升只好陪了笑脸,说,“那奴婢再进去通报一声。”
99、第八十一章
皇帝正听赵致礼说着江南一带最近的情况,柳升就在门外恭敬道,“皇上,李阁老李大人带着钦天监的宋大人和礼部的侍郎代大人求见。”
皇帝一听,李阁老既然是带着这两个人,那就定然是说选后和大婚的事。
他看了赵致礼一眼,很想对柳升说,让他们等着,但最终是压下了不耐,对赵致礼说道,“表哥,你在这里候着,朕同他们说完就回来。”
赵致礼虽然是去军队历练了,而且这些日子可谓吃了不少苦头,但是毕竟是贵公子的出身,并没有带上军队里军人常有的莽撞,他赶紧起身躬身说,“皇上,微臣先退出去好了。”
他怎么好让皇帝离开,自己在这里坐着。
没想到皇帝却按了按他的肩膀,很狡黠地道,“表哥,你就在这里坐着,暖阁里暖和,朕去外间接见他们,外面比较冷,他们受着冷总会少说些话,朕也就少听些他们的叨絮。”
这种话,自然是对自己人才能说的玩笑话加心里话,赵致礼小时候是偷奸耍滑加坏胚子的典范,即使现在长成人自然也是深谙这些道理,并且丝毫不死板,他也笑了起来,道,“那皇上,微臣在这里等您。”
皇帝这才出去了,出去坐在外间的龙椅上,拿着上面的折子随意翻了翻,又觉得饿了,就问柳升,“君卿呢?”
柳升道:“季公子觉得皇上您和赵世子要长谈,方才就回去了。”
要是别人,皇帝肯定觉得此人无礼,或者不以为意,但是此人是季衡,他想到自己放着季衡在外面等了这么久,不由心疼起来,说道:“外面看着天阴下来,更冷了些,可是用宫轿送他的。”
柳升笑了一下,道:“正是用宫轿送了他。”
皇帝神色这才松了下来,将手里的折子又放在桌子上,满意道:“你做事细致,不用朕提,你就明白,这是好的。”
柳升说,“奴婢在皇上您跟前这么多年了,要是还不能办好事,那奴婢也是白活了。”
皇帝点点头,“是啊,你是跟朕最长久的。”
皇帝又让柳升去送了些点心进暖阁,自己也吃了几块,才让宣李阁老进来。
十一月中旬,京里已经下过几场雪了,天气自然冷,皇帝坐在龙椅上,端着热茶喝,李阁老带着宋柏和代肃岚进了殿里,跪下行了礼,皇帝让他们平身后,并没有及时赐坐,只是说道,“这个时辰了,天又这么冷,老师,你来是有什么要事。”
李大人说,“之前礼部已经拟出了皇后人选,钦天监算了日子,说是必定要在今年内定下才好。”
李大人这么一说,钦天监的宋大人就赶紧上前叨叨絮絮地讲了一大通必须在这一年定下的原因,主要是第二年不宜再算皇帝的婚娶之事。
皇帝根本就不想听这些,但是还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地听了,茶杯捂着手,在宋大人说完之后,他就只简单说了一句,“朕已经将折子都送到太后宫里去了,一切事宜由太后定夺就好,你们去请示太后懿旨吧。”
他的声音和话语里带着些不满意,加上蹙着眉头,就更是表示了他对此事拿不定,一切是太后说了算。
李阁老一看皇帝这意思,就知道皇帝是根本不想和太后争的,他说道,“皇上,也该看看您自己的意思。”
皇帝心想,反正又不是自己喜欢的人,自然是谁,他都是不在意的,当然是要将利益最大化,他看向李阁老,叹了口气,说,“此事就这样罢,朕会催促一番母后的。你们先回去吧,这天这么冷,看样子,又要下雪了。”
李阁老还想再说什么,皇帝已经不再听了。
皇帝明白李阁老的意思,他是想让他家的女子入宫为后,虽然皇帝曾经许诺过他,但是,他现在已经选择性遗忘了这件事。
李阁老又带着宋大人和代大人出去了,出去后,李阁老就表达了强烈地不满,他冷哼了一声,又摔了一下袖子。
代大人沉默没说话,宋大人则道,“皇上这还是什么都要看太后娘娘的意思啊。”
李阁老是只老狐狸,哪里没有看明白,皇帝这并不是依然受控于太后,而是故意将太后抬出来,这是要打压他的意思了。
李阁老看着要下雪的天,咬了咬牙,快步往外走了。
季衡回了家,就让人去准备了一份礼,又写了一个签儿,让给李阁老府上送去了,签上并没有写今日乘轿子的事情,只是晚辈对长辈的问候的话。
他觉得李阁老要是收到,就该明白的,毕竟他坐在轿子里,可是看不到外面的,也没有谁说李大人在外面。
要是李阁老要是要将这件事往心里去,他也就没办法了。人愿意原谅一个人的时候,这么点事自然不会在意,要是对方真的在意了,就恐怕并不是因为这么点事。
赵致礼并没有连赶着去找季衡,而是在好些天后,他才写了个请柬,请季衡到他的别院去喝酒。
夏锦并不出门,却是经常让家里仆人出门去打探赵致礼的事情的。
赵致礼先回京的事情并没有在京里传开,在赵致礼的二哥赵致信带着属下回京时,夏锦才得到赵致礼也回京了的消息。
他虽然心中十分惦念,也没有表现得急切,只是在好几日后,才给季衡去了一封信,询问赵致礼的事情。
季衡去赴赵致礼的宴,就带上了这封信。
许七郎也想跟着季衡一起去赵致礼的别院,但季衡只是静静看着他,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许七郎就只好放弃了胡搅蛮缠的做法,说:“早去早回。”
季衡对他笑了一下,道:“赶紧回屋去吧。外面冷。”
许七郎点点头应了,看着季衡的马车从院子里驶出去了,他才转身回内院去。
到了赵致礼的别院,季衡下马车的时候,赵致礼亲自来接,居然将正下马车的季衡一把抱了下来,季衡十分惊诧,被赵致礼放在地上后,他无奈地对他说:“嘿,你在军中待了大半年,就学了这样的无礼。”
赵致礼一把搂住他的肩膀,将他往里面院子带,撇了一下嘴,还是当年那个放纵又潇洒的少年,“你还是这么没意思。”
季衡笑了起来,说,“那要怎么才叫有意思。”
赵致礼道:“说起来,我还没见你喝醉过酒,你到我这里来了,今日就不醉不归,说不得你醉了,就有意思了。”
季衡道:“滚你的。”
赵致礼愣了一下就哈哈笑起来,挑眉揶揄他,“你也会骂人了?”
季衡也对他挑了一下眉,没接话。
赵致礼带着他进了内院的正房里间,里面布置得精巧温暖,烧着三四个暖炉,十分温暖。
其中一个暖炉上放着烤肉架子,旁边的桌子上放着准备好的烤肉,还有酒菜等。
季衡一见到,就说,“你这还真是毫无风雅。”
赵致礼道,“你就是面上是个雅人,骨子里有多俗,我是知道的,咱们也不必装什么风雅了。”
季衡在放着烤肉架子的暖炉旁的椅子上去坐下了,伸手在暖炉上烤火,对赵致礼笑道:“你说我俗,你倒要举个例子来,不然这可真是让我不解了。”
赵致礼想了想,说,“你愿意和我这个人交朋友,就没有比这个更俗的。”
季衡愣了一下,“好吧,你赢了。”
赵致礼似乎对烤肉情有独钟,自己烤肉,季衡就温酒,但他不怎么喝,只说,“我身体不好,母亲是不让喝酒的,不然回去了又要吃药。”
既然如此,赵致礼虽然说得欢快,也不会强迫他。
赵致礼其实是有心对季衡提一提皇帝对他父亲的芥蒂的,但是全说他在军中的趣事,和江南的一些情况了,他选择性地遗忘了这件事。
倒不是他对季衡不真心,只是觉得这事果真是不好说。
两人边说话边烤肉边吃,果真是酣畅淋漓,最后季衡提了一句,“你让我替你照顾夏公子,你这回来了,我想我也就该将人还你了。”
赵致礼愣了一下,“夏公子?”
季衡反应过来,解释了小灵仙改名叫夏锦的事情。
赵致礼本来是一副潇洒而自在的姿态,听他这么一说,动作就慢下来了,拿过一边的巾帕,擦了擦手,状若并不经意,说:“他现在怎么样。”
季衡就简单讲了他的近况,又说:“虽然用了最好的药,以前皇上赐给我的那药膏,我也拿去给他试过了,脸上的伤始终不能全好。脚倒是能够走路的,只是遇到阴雨下雪天,就痛得下不了床。我也让请了很多大夫给他诊治,都说只能慢慢来,和平常注意调养,想要全好,是不行的了。”
赵致礼脸色沉重了下来,觉得对小灵仙不起,他叹了一声,说:“我抽个时间去看看他吧。”
季衡淡淡“哦”了一声,觉得这是赵致礼和小灵仙两人的事情,他作为朋友,将小灵仙交给赵致礼了,他也就不必再管了。
赵致礼觉得和季衡在一起的时候是最轻松舒坦的时候,因为季衡是个心眼通透的人,因为通透,所以不会多说多问,而且,值得信任。
季衡从赵致礼的别院离开前将那封信放到赵致礼的桌上了,即使赵致礼看不到,仆人收拾的时候看到了也会转给他的。
赵致礼送季衡上马车时,最后一刻拉住了他的胳膊,说,“皇上很差银钱花用。”
季衡愣了一下,马车从别院里驶出去后,他才想过来,赵致礼那句话的意思。
他托着下巴,沉思了一路,回去后,就直接让人去请张先生来府上商议事情。
100、第八十二章
季衡是知道皇帝经济状况的窘迫的。
其一,宫中府库现在并没在他手中,而是在太后的手中,他平常要花用什么都是要申请的,而且银钱上更是拮据,因他每月也是拿花用月例而已。
自然,他作为皇帝,并不需要花用什么,只是,连平常打赏人也很窘迫,就让他十分不满意了,有时候给了谁打赏,还要记在账单上,让去宫中内库取,宫中内库不一定会取给他。
这自然是十分郁闷的事情,大约也是皇帝特别想赶紧亲政的原因之一,至少亲政了,太后不敢过于管他花用。
其二,朝中的国库也十分拮据,特别是和吴王打了这么一仗的情况下。
先皇虽然死得早,而且死得突然,但他却是将死后事情都安排得差不多了。
朝中政务交由李阁老和另外几位阁臣,李阁老虽然贪婪,但是却也并不是祸国之人,他有要治好一国的抱负;而国家军队,则主要握在徐家,林家,赵家三家手里,徐家和赵家是死敌,不可能对盘,徐家和林家都会好好辅佐新君,皇帝是相信这一点的,赵家无法掌控,但是在另外几派势力的辖制下,赵家也做不出什么事情来。
甚至,太后想要罢黜新君,另立皇帝,也是不行的,当时皇帝就有遗嘱,要另立皇帝,除非新君过世,或者是新君实在荒唐,就可以由太后和五位阁老同时同意罢黜他,选宗室子弟进京。
但是小皇帝并不荒唐,所以谁也不能说可以罢黜他。
皇帝这几年还小,政务几乎都由李阁老决定,李阁老除了将国库里的银钱折腾得所剩无几之外,整个国家倒是没出什么事,稳固地在向前走着。
但是看到国库里所剩无几的银钱,皇帝心里就怄得很。
这也是他对李阁老十分介怀的原因之一。
皇帝现下没法子治理李阁老,所以就指望着季大人从江南给他搜刮回大批银钱回来,至少将国库和他自己的内库充盈了,没想到季大人登记造册送回来的银钱远远不及他的设想。
这也是皇帝的郁闷之处。
季衡几乎是日日里跟着皇帝,自然明白皇帝的心思,所以,赵致礼对他说了那么一句,他就明白过来了,赵致礼是提醒他,他父亲那里恐怕是有些问题的。
张先生这几日没怎么到季府来,而是住在家里。
季衡让人去找他后,就进了内院里去换了一身衣裳,又洗漱收拾一番,准备到前院去等张先生时,许七郎又蹿了出来,“衡弟,你又要出门?”
季衡道,“你这几日怎么这么闲。一直在内宅里晃着,没上课?”
许七郎被他数落了,心里就很不高兴,道,“怎么没有上学,不过是今日早些下了,让自己写一篇时文罢了。你这又是要去哪里?”
季衡道:“母亲都没管我,你倒管起我来了。我不是出门,是去前院里和张先生说话。”
许七郎这才放心了,说,“哦,那你去吧。”
季衡却顿住了步子,盯着许七郎看,许七郎也是十四岁了,正是身体迅速拔高的时候,而且最近已经在变声,声音倒不至于像公鸭嗓一样难听,但是也距离小时候的清亮的少年音有很大不同。
许七郎被季衡看得有些莫名,问:“怎么了?”
季衡说,“我发现你又长高了。”
许七郎说:“这是自然,怎么会不长高。去年的轻裘穿着都小了,今年的都是新做的。”
季衡轻叹:“那真好,我还要再等两年才能好好长呢。”
第24节
恋耽美
第24节
杨钦济睁开了眼睛,眼神虽然无力,却黑幽幽的像个幽深的怨怒的古井。
皇帝说道,“朕这是最后一次来看你了。过几日,你就要被处斩了。”
杨钦济似乎是松了口气,毕竟总算是不用再活了。
皇帝看出了他的意思,就又笑了笑,说,“你父亲和你大哥,在押送上京的路上就被乱箭射死了,这事,你恐怕不知道吧。你被处斩的时候,就只有你一人,你见不到你的父亲,也见不到你的大哥,你就是孤零零地一个人去死,你说,你多可怜啊。”
杨钦济果真是动容了,他想要恶狠狠地骂皇帝,但是却没有力气骂人,这几个月的牢狱生活,磨掉了他生而为皇室的所有矜贵和尊荣,甚至磨掉了他生而为人的志气,他只剩下了对亲人的一点牵挂和想解脱的愿望。
皇帝又看了已经完全看不出本来面目的杨钦济一阵,就站起身说,“好了,朕同你之间的恩怨也就完了。朕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你不值得朕惦记。”
他的确是要放下这事了,还有太多事情要他做。
那些之前收受过吴王贿赂的朝臣,他们看吴王完蛋了,自己并没有受到牵连,恐怕都在心里松了口气吧。
皇帝想着,眯了眯眼睛,他也不想这时候就处置他们,因为,他还有的是时间。
皇帝又去看了吴王的第三子杨钦治,老早皇帝就知道这个吴王第三子是个病秧子,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一路被押送上京,又被关押在诏狱里,他居然还没有死。
杨钦治只有十四岁,和皇帝同年。
他身上戴着镣铐,坐在木板床上,皇帝进去后,他就抬起头来,朝皇帝看过来,两人之前都没有见过,皇帝虽然穿着一身便服,但是杨钦治一看到他,也就知道他是皇帝了。
他没有发出声音来,只是默默坐在那里。
皇帝盯着他看,杨钦治也是和杨钦济一样,早就被折磨得看不出本来面目了。
皇帝看了他一阵,突然就觉得怪怪的,问了一句,“你请封郡王时,当时朕在文书里加了一句话,你还记得是什么话吗?”
杨钦治在那一瞬间眼里闪过了一丝惊讶,然后似乎是苦思了起来,发现皇帝沉着脸盯着他,他就突然说,“成王败寇,既然父王败了,你要杀就杀吧。”
皇帝冷笑了一声,转身就走,道,“这个定然不是真正的杨钦治,让彻查。”
皇帝此话一出,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定要查出个真相来的。
季衡得了个御前行走的身份,第二天进宫,就问起皇帝吴王第三子被掉包这件事,“皇上,您是怎么看出来的?”
皇帝便将当时的问话同季衡说了,季衡愣了一下,道,“他真不是?”
皇帝道,“朕知道吴王这第三子从小就病弱,这是不作伪的,他能够从江苏熬到京城来,已经让人觉得惊讶,而他在牢里,也没有说病了,那定然就不是真正的杨钦治。所以朕那么试探了他一句,他根本就没说出个所以然来,那定然就真是假的了。”
季衡道,“现下要找出真正的杨钦治来,却不是易事,不过他即使逃走了,也于大局没有任何作用了。”
皇帝道,“虽如此,朕在这时候还被吴王算计了这么一次,心里总归不舒坦。”
季衡笑了笑,说,“皇上,干嘛因为这事心里不舒坦,吴王这个心头大患都被除掉了。”
皇帝看到季衡的笑容,又想到他被杨钦济刺伤的事,就将他的手拉了过去,捞起他的袖子,看他曾被刺伤过的胳膊,胳膊上的伤可不像当初脸上那么一点,即使用了最好的药,现在上面依然是很长很明显的一条痕迹。
皇帝看后,眼神就又深了起来,季衡赶紧将自己的胳膊收了回去,用衣袖掩好,轻声道,“早就没有事了。”
皇帝还是十分心痛,眼睛似乎都湿润了。
季衡只好赶紧转移了话题,“赵世子有说什么时候回京吗?”
97、第七十九章
皇帝知道季衡的心思,季衡心里只是将两人当成君臣关系,所以,他不愿意在自己跟前显露他立下的功劳,以免会让自己觉得,他是个挟恩的人。
皇帝不知道季衡为什么时时都要如此谨慎,不由心里有些憋闷,又有些无奈,又有些心痛,他握着季衡的手,没有直接应他那句问话,而是说道,“朕会一直记得你舍身护朕的事情的。”
季衡略微诧异,已经一丝不苟地回答道,“那是微臣的本分。”
皇帝看季衡是不会说什么心里话的,他想听季衡的心里话,却又没有办法逼迫他,只好无奈地在心里叹了口气,道,“表哥大约要十月、十一月才回。”
目光又转到季衡脸上,他知道季衡同赵致礼私交不错,这让他心里略有些吃味,嘴上也说,“怎么问起他来。”
季衡没想到皇帝会这么说,而且也听出了皇帝话里的深意,他怕心思深沉爱多琢磨的皇帝乱想,认为自己和赵致礼之间有什么过深的交往,而皇帝都是忌讳臣子们过度结交的,就赶紧找了个理由解释道,“是微臣想着他回来的时候,微臣父亲也就该回来了,最近母亲一直想着这事,所以我也就问一问了。”
皇帝似乎是松了口气,又说,“季大人是朕之肱骨,又是你的父亲,朕是十分信任的,所以才让他在江南处理吴王之乱的后续事宜,但是却让他和家人分离,朕心里也很不安了。”
季衡知道皇帝很善说场面话,就道,“父亲的心里,一定认为为皇上办事应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这对他,定然是好差事,他心里不知多高兴呢,这是皇上您信任他啊。”
季衡这句话带着很多诚意,让皇帝笑了笑,他现在愁着,不知道是该让季衡和自己十分亲昵,还是希望他能和自己有点距离。
皇帝心里矛盾,又在心里叹了口气。
好在现在朝中事务繁多,他纵有万般儿女情长,也是要压下去的。
林敏在外带兵多年,是文武全才,自从召他回京后,皇帝在让他为自己办了几件事情后,就对他十分信赖,让他和季衡一起从禁军中选拔人才,组成皇帝亲卫,而且还暗地里招募了死士,编成黑骑卫,做不能见光的一些事情。
皇帝现在还不能掌管内库,组建黑骑卫的银钱全由季衡筹措,皇帝便让季衡将这一份账本定期拿给他看。
皇帝知道这些银钱全是季衡母亲给季衡经营的产业所得,季衡全都拿了出来,不由一边在心里感念季衡的好,一边又有些羞愧,而且认为现在最要紧的还是亲政,能够自己掌握内库。
杨钦治被掉包这件案子,查来查去,只查出关在诏狱里的果真是假的杨钦治,真的杨钦治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也许是在杭州时,就已经被掉包了。
杨钦治因从小体弱,养得比女孩儿还要深,见过他的人很少,所以将他掉包,保存下吴王一脉的血脉,大约是最易的事,吴王当初说不得就是这么想的。
皇帝因杨钦治之事十分气怒,受迁怒的是吴王府的臣属和奴才们,本来这些人只是被流放就行了,后来却又杀了不少。
杨钦济被处斩这一天,京城里很多人都去看了,监斩的是刘阁老刘则鸣,还有刑部侍郎贝洪默,担心有人劫持法场,禁军统领林仪亲自带兵一路押送。
季衡那一天一大早就进宫了,他知道杨钦济是这一天被处斩,本意是想去看看的,但皇帝宣他早早入宫。
皇帝一大早起来就在处理政事,将内阁票拟的所有奏折都再仔细看了,而且还会自己写上批复,写批复前,会和季衡商量一二。
季衡说话做事都十分谨慎,特别是在和皇帝商量政事的时候。
早上进宫时,雾气淡淡地绕着宫城,很快,天上就开始下雨了。
皇帝和季衡待在勤政殿温暖的正殿西暖阁里,倒没发现外面下雨了。
宋太傅在午时前会来给皇帝讲一阵课,他不得不感叹皇帝的好学,一切时间都抓住在做事,这让宋太傅十分感动,所以尽心。
宋太傅身上带着一层水气,皇帝对他赐坐后,就问,“老师,您的衣裳怎么湿了。”
宋太傅起身躬身回答,“外面在下雨了。”
季衡走到窗户处去看了看外面,发现果真是下雨了,不过雨很小。
皇帝便唤了张和生进来,张和生是荷叶儿的大名,现在皇帝在掌权了,他的身份也高了起来,连皇帝都直接叫他大名了。
“你带老师去擦干衣裳,让人端姜茶来给老师驱寒。”
宋太傅赶紧谢了恩。
宋太傅讲了半个时辰课,也就告退离开,皇帝又赶紧让用宫轿送他出宫门,以免他淋雨。
皇帝对宋太傅的体恤和优待,大家都是有目共睹,而早早就向着皇帝为皇帝谋权的季家、林家、徐家,现在都是十分风光,皇帝手段虽狠,却是对着敌人,对着自己人,也是完全不吝好的。
京里有些人私底下传言吴王及吴王世子虽然下葬了,又被盗尸,之后朝廷虽然追查了此事,但也只将此事归结到吴王余党所为,没查出所以然来,就草草结案了,其中因由,是那尸是皇帝让人盗的,而且尸首是被扔到乱葬岗子上去了,有些人甚至将此事传言得有鼻子有眼,说谁谁在乱葬岗子上还看到了穿着王爷服饰的尸首,或者是看到了吴王的阴魂在乱葬岗子上不散。
总而言之,就是皇帝虽小,心却够狠。
这震慑效果让朝廷中的大部分臣子不敢轻举妄动,而且皇帝的势力几乎是瞬间就壮大了,本来他就是正统,现在大家看到了他的能力,自然都赶紧扑了上去想讨他欢心,于是,从吴王事情落幕,朝中一边在商讨皇帝大婚之事,一边就在商讨皇帝亲政之事。
宋太傅离开之后,季衡就站在窗前看外面的小雨,这窗户只有很小一块玻璃,可以看到外面,外面小雨淅淅沥沥,天空灰色,整个宫城都像被笼罩在这灰色里,让人觉得压抑。
皇帝没有叫他,走到了他的身边来:“在看什么?”
季衡要躬身行礼回答,皇帝伸手按住了他的肩膀,让他不要动,季衡笑了笑,小声说:“看外面的雨。”
皇帝也从那小小的玻璃处往外面看了,看了之后就要拉着季衡出门,走到门口,又赶紧让张和生给拿了季衡的披风来,让他披上后,两人才出了正殿大门。
勤政殿的正殿立在高高的台阶之上,前面是一片小广场,一直往前通向宣政殿,站在勤政殿前丹墀之上,可以看到这被烟雨迷蒙住的宫城,巍峨高耸的宣政殿,在更远处,还有宫里最大的最宏伟的太极殿,殿宇雄浑,城墙巍峨,角楼高耸。
这是整个大雍最巍峨而恢弘的地方。
皇帝从张和生手里接过伞,撑在两人头顶要带着季衡往前走,季衡愣了一下,道:“皇上,让微臣来撑伞吧。”
皇帝一笑,握着伞挡开了季衡要来拿伞的手:“你比朕矮这么多,要怎么撑。”
季衡也笑了笑:“还是可以的。”
皇帝没把伞给他,就自己撑着带着他走下台阶,季衡没问皇帝想去哪里,只是被他拉着往前走。
张和廷带着另外几个太监,又有侍卫跟上,不远不近地跟在两人身后。
皇帝没说话,只是紧紧拽着季衡的手,走下台阶,穿过烟雨走过小广场,又绕过了宣政殿,一直往外面走去,季衡有些惊讶了:“皇上,咱们去哪里?”
雨稍稍大了一点,皇帝怕季衡淋湿,就伸手搂住了他的肩膀,让他靠在自己身上,说,“你跟着朕就好。”
季衡不好再问,皇帝带着他,一直上了东南角的城墙角楼,高耸的城墙上,角楼有五层之高,皇帝将伞扔下,拉着季衡爬上角楼的楼梯,角楼修建得巍峨而精致,飞檐斗拱,雕龙画凤,一直上了顶楼,皇帝拉着季衡站到了窗户边上去,从这里看出去,宽阔的护城河绕着,再向远处,是京城一层层向外展现的鳞次栉比的房屋,房屋在这初冬的雨里,静静地安详着。
跟着皇帝和季衡而来的宫人侍卫们,在检查了楼上没有危险后,就退到了下面一层去。
皇帝和季衡两人站在那里,他突然从季衡身后抱住了他的肩膀,两人身高正好,他比季衡高了大半个头,这样搂着他,嗅着季衡身上带着淡淡湿气的体香,他欢喜又克制着。
季衡想回头看一眼皇帝,但是动不了,就只得任由皇帝这么抱着他。
皇帝说道:“君卿,你看,从这里可以看得很远。”
季衡点点头:“嗯,是啊。”
皇帝又说:“这是朕的江山,虽然朕还没有握稳,但是,有一天,她会完完全全在朕的手里。”
皇帝的声音里带着浩浩情怀和激昂的斗志,能够效忠一个这样的君主,自然是十分幸运的,季衡恭敬地道:“是,皇上是天下之主。”
皇帝笑了一下,他将嘴唇在季衡的发丝上贴了贴,季衡感觉不到他这动情的逾矩,皇帝继续说:“朕拥有了她,就得好好待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朕得将这话记在心里。这是父皇留给朕的江山,朕得好好地治理。”
季衡说,“天下能有皇上这样的明君,是百姓之福。”
皇帝声音放柔了,“你总说这些话逗朕开心。”
季衡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道,“这是微臣的肺腑之言。”
皇帝将季衡的身子突然转了过来,手按住他的肩膀,眼睛看着他的眼睛,季衡的眼睛很黑,他深深地望着他,“君卿,你能一直陪伴在朕的左右,一起治理这天下吗。”
季衡心里惊讶,又受宠若惊,赶紧要下跪,但是被皇帝紧紧拉住了,他说道,“微臣定然鞠躬尽瘁,万死不辞。”
皇帝伸手将他拉向自己,紧紧抱住了他,季衡没敢挣动,他听到皇帝在低声说,“这时候,是行刑的时候了。”
看来皇帝也是记着这件事的。
看来皇帝也并不是无心,要处斩一个从没有见过的人,那只是奏折上的一个名字,但是要处斩一个相处了大半年的人,总归心里的感受不同。
季衡似乎的确是听到了午时三刻的钟声,眼前出现杨钦济无数次在他面前那倔强又不逊的神情。
他的心沉了一下,要陪伴皇帝,是要见惯这样的生死的。
98、第八十章
赵致礼是在十一月中旬时回的京城,他一马当先,将下属们和大部队扔下了,自己先进了京,回家仅仅是换了身衣裳就直接去了皇宫。
皇帝得知他回来了,带着季衡到宫门口迎接他。
大冷天,赵致礼也一路骑马,在丹凤门前飞身下马,华丽庄严的华盖之下,皇帝披着厚厚的明黄披风站在那里,旁边则站着裹在宝蓝色披风里的季衡。
赵致礼下马后就要过去跪下,皇帝赶紧上前扶住了他,道,“你回来了!”
简单的一句话,比什么别的话都让人心中感动。
赵致礼道,“是,皇上,微臣不辱皇命,事情办好回来了。”
皇帝拉着赵致礼的手,说,“走,你得随朕先进宫,咱们好好喝几杯酒,朕才能放你回家去休息。”
赵致礼笑起来,“我也早想宫中藏酒的滋味了。”
他随着皇帝往前走,季衡跟在侧后方,他就又去看了季衡一眼,这么大半年过去了,季衡并没有什么大变化。
季衡对着他笑了笑,甚至还眨了一下眼睛,赵致礼不由也笑了,只要看到季衡,不知为何,他才踏实地觉得,这的确是回来了。
经历过吴王之乱,在最前线的赵致礼,和大半年前的他有很大的变化,他又长高了,而且健壮了很多,皮肤被晒得有些黑,眉峰入鬓,眼睛深邃又黑亮,一笑就露出一口白牙,明明是去打仗去的,没想到身上并没有带着血腥的煞气,反而让人觉得他的笑容里带上了一丝单纯的傻气,以前的那种飞扬跋扈也是完全隐而不见了。
这样的赵致礼,是真的完全长大了吧。
能够将骨子里的东西也隐藏起来的人,才是真的厉害了。
季衡深吸了一口气,赶紧跟上了前面的两人,这时候,皇帝却突然转过了头来看他,说:“君卿,你怎么走到后面去了?”
季衡微微笑着,他知道皇帝的意思,所以有些无奈,只好走到皇帝的身边去,于是皇帝一手拉着赵致礼,一手拉着季衡,在宫人和侍卫的簇拥下往勤政殿走去。
季衡不得不觉得皇帝的这种行为很孩子气,但是谁叫他是皇帝,别人还不好说他不要这么孩子气了。
在勤政殿正殿西暖阁里,季衡看赵致礼要和皇帝说机要问题,他就赶紧去避了嫌,人到了外面去。
皇帝转了个眼就没有看到季衡了,他明白这是季衡故意避开了,愣了一下后就放开心,对赵致礼说,“你在江南,有查到杨钦治的消息吗?”
赵致礼道,“皇上发现被押进京的杨钦治是假的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微臣已经让人在江南一带查了,却没有什么消息,说不得他在之前就被护着出海了。”
皇帝皱眉道,“斩草不除根,总会有麻烦的。”
赵致礼眼神也沉了一下,“只能慢慢再找了。只是,皇上,吴王和世子都已死,留下了个杨钦治,料想他也翻不起什么浪。在他身上花太多人力物力倒是不值。”
皇帝点了一下头,“君卿也是这个意思。现下朝廷中事情还多着呢,这事就先按下。”
他说到这里,就又对赵致礼笑起来,“那江南一带之前依附吴王的富商巨贾,事情处理好了吗。派去的赵之翰,和季大人一起查处此事,现在季大人还没有回来。”
此事涉及到季衡的父亲,赵致礼虽然在以前一向是眼高于顶飞扬跋扈,心思却也细,他哪里不知道皇帝对季衡不一般,他虽然没把这个往爱慕这个词上去想,却也知道对待季家的事情,就该慎重些。
所以,他说道,“季大人老成持重,又做事老辣,行事果断,他一直在刑部做事,对大雍律法十分清楚,江南一带,之前依附过吴王的富商和官员,想来他都知道怎么办。”
皇帝道,“朕是十分看重季大人的,只是……”
说到这里,他就没说了,赵致礼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他其实在路上时就已经好好斟酌了此事,但至今没有一个完全之策,此时他也只好说道,“皇上,微臣在江南时,也看出来了,赵大人和季大人,是面和心不和。”
皇帝派了两个钦差处理江南一带的后续事情,吴王在江南经营多年,虽然这一仗打得很费钱,但他定然还有很多余钱的,毕竟,他当初可是想打进京城的,最后一个月就兵败了,即使军费,也还剩了不少;除了吴王这里,还有就是江南一带依附过吴王的官员和商贾,这些人,也都是要处置的,军队一直驻守江南,也是要处理好这后续事务。
这两个钦差,赵之翰是阁臣,而且是老臣,据皇帝所查,他在之前并没有接受吴王的收买,一向是兢兢业业,却又并不太出头;季大人季道恭,则是个实干派,而且妻子有份大嫁妆,倒不至于见钱眼开,而且,他自己也该知道,办好了此次的事情,他回京就会得到加官进爵的封赏,应该会大公无私地好好办这事。而且,赵大人和季大人,面上虽然平和,私底下却有些芥蒂,两人不至于同流合污一起欺瞒皇帝。
杨钦显是将一切都算好了后才定下的钦差,他觉得这是万无一失的,但是,事情却并不像他想的那样办得顺利。
杨钦显虽然是皇帝,但一惯是穷,所以眼巴巴想着季大人从江南搜刮银钱回来充实他的内库和朝廷的府库,季大人倒是送了一些银钱回来了,却远远没有小皇帝想的那么多,而且,赵大人又发回密函,说季大人有徇私之举。
皇帝是不想季大人犯错的,因为他是季衡的父亲,而且,他的确是非常需要仰仗他,但是,季大人要是真的徇私枉法,他也不能完全不往心里去,只是暂时先将此事压下罢了。
皇帝道,“等季大人回了京,看他如何对朕交代,也就是了。”
按下此事,皇帝又问起赵致礼其他事情来,两人一聊,就是一两个时辰,季衡看两人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的,他本在等,后来一想,也就不等了,同值守的柳升说:“我想赵世子刚回来,皇上同他定然要彻夜长谈的,我留在这里也无事,就先回去了,要是皇上问起,你就帮忙说一声。”
柳升现在是皇帝跟前最受信任的大太监,已经升任了麒麟殿大总管,而且是皇帝的随身总管大太监,风头一时无两,不过他倒是很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并没有就骄矜起来,特别是在季衡跟前时,还是和以前一样,总是笑呵呵的,因为他深知皇帝待季衡非常不一般。
柳升恭恭敬敬地说,“那奴婢去叫宫轿来送季公子您出宫吧。皇上那里,奴婢会好好回复的。”
季衡对他笑着摆摆手,“不必了,我走出去就行了,正好也想走走。”
柳升道,“这天冷,看样子是要下雪,季公子您身子骨可不好,皇上一直交代奴才们不能让您受冷,奴婢可不敢放您走出去。”
季衡有点错愕,最后只好接受了柳升的盛情,乘坐了宫轿出宫。
宫轿走的是丹凤门,丹凤门是大臣们走得最多的门,路上遇到李阁老带着两个大臣去找皇帝上奏紧要事情,看到宫轿迎面而来,因为正好是在宫道上,宫道不是特别宽,李阁老同另外两位大人不得不让路,李阁老作为首辅,即使是太后的凤舆,遇到他,也是要停一下的,没想到季衡乘坐的宫轿直接就要从他旁边走过。
李大人作为首辅这么多年,一直掌管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人还是太后,没想到现在却要给人让路,对方还坦然受之了,李阁老的心里该怎么想?
季衡坐在轿子里,是根本就不知道刚才李大人给他让了路,而引路的小太监,是新提上来的,根本就不认识李阁老,刚才走路又没有特别注意,他倒是侧身给几位大人行了礼,然后就走了。
季衡在宫门口下了轿子,他是个十分知事的人,亲自给了引路小太监和轿夫们辛苦的赏银,这时候,一个轿夫才轻声说了一声,“季公子,方才在宫道上,奴才似乎是看到了李阁老李大人。”
季衡愣了一下,心里马上就明白了,他看向引路的小太监,小太监脸则是一白,“的确是有经过几个大人,奴婢是新被调上来,之前没见过李大人,所以不识,这可怎么办。”
季衡不知这引路太监到底是故意,还是真是无意,只好说道,“如此,的确是我无礼了,之后自当给李大人赔罪,这不关你们的事,不用担心。”
他说完,也就出宫去了,季衡到了宫外的马车驿,他家的马车在这里等他,坐在马车里,他在心里叹了口气,觉得下次进宫,的确还是得带了抱琴一起,至少不会再出这次这样的事情。
季衡这边走了,那边李大人虽然面上不显,心里却沉得厉害。
跟着他的一个大人就说,“这轿子里坐的是谁,竟然如此无礼。”
另一个大人说,“要说,我就猜是季府的那个长公子。”
他说完,又讥讽地笑了一下。
李大人没有发表看法,继续往前走,到勤政殿前,那个大人真就问了一个值守的小太监,“方才乘轿出宫的,是谁呢?”
小太监倒是不好多说,只讲了一句,“是柳公公看天气冷,让送了季公子出去。”
李大人听在耳里,就皱了眉。
柳升从殿里出来,对李大人道,“阁老还请到旁边殿里去等一等,皇上还在忙呢。”
刚才被季衡的轿子冲撞了,现在要见皇帝,竟然还要让等,李大人都要气出满腔火来了,面上却只是沉了脸,说,“老臣这是要事,可等不起。”
柳升只好陪了笑脸,说,“那奴婢再进去通报一声。”
99、第八十一章
皇帝正听赵致礼说着江南一带最近的情况,柳升就在门外恭敬道,“皇上,李阁老李大人带着钦天监的宋大人和礼部的侍郎代大人求见。”
皇帝一听,李阁老既然是带着这两个人,那就定然是说选后和大婚的事。
他看了赵致礼一眼,很想对柳升说,让他们等着,但最终是压下了不耐,对赵致礼说道,“表哥,你在这里候着,朕同他们说完就回来。”
赵致礼虽然是去军队历练了,而且这些日子可谓吃了不少苦头,但是毕竟是贵公子的出身,并没有带上军队里军人常有的莽撞,他赶紧起身躬身说,“皇上,微臣先退出去好了。”
他怎么好让皇帝离开,自己在这里坐着。
没想到皇帝却按了按他的肩膀,很狡黠地道,“表哥,你就在这里坐着,暖阁里暖和,朕去外间接见他们,外面比较冷,他们受着冷总会少说些话,朕也就少听些他们的叨絮。”
这种话,自然是对自己人才能说的玩笑话加心里话,赵致礼小时候是偷奸耍滑加坏胚子的典范,即使现在长成人自然也是深谙这些道理,并且丝毫不死板,他也笑了起来,道,“那皇上,微臣在这里等您。”
皇帝这才出去了,出去坐在外间的龙椅上,拿着上面的折子随意翻了翻,又觉得饿了,就问柳升,“君卿呢?”
柳升道:“季公子觉得皇上您和赵世子要长谈,方才就回去了。”
要是别人,皇帝肯定觉得此人无礼,或者不以为意,但是此人是季衡,他想到自己放着季衡在外面等了这么久,不由心疼起来,说道:“外面看着天阴下来,更冷了些,可是用宫轿送他的。”
柳升笑了一下,道:“正是用宫轿送了他。”
皇帝神色这才松了下来,将手里的折子又放在桌子上,满意道:“你做事细致,不用朕提,你就明白,这是好的。”
柳升说,“奴婢在皇上您跟前这么多年了,要是还不能办好事,那奴婢也是白活了。”
皇帝点点头,“是啊,你是跟朕最长久的。”
皇帝又让柳升去送了些点心进暖阁,自己也吃了几块,才让宣李阁老进来。
十一月中旬,京里已经下过几场雪了,天气自然冷,皇帝坐在龙椅上,端着热茶喝,李阁老带着宋柏和代肃岚进了殿里,跪下行了礼,皇帝让他们平身后,并没有及时赐坐,只是说道,“这个时辰了,天又这么冷,老师,你来是有什么要事。”
李大人说,“之前礼部已经拟出了皇后人选,钦天监算了日子,说是必定要在今年内定下才好。”
李大人这么一说,钦天监的宋大人就赶紧上前叨叨絮絮地讲了一大通必须在这一年定下的原因,主要是第二年不宜再算皇帝的婚娶之事。
皇帝根本就不想听这些,但是还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地听了,茶杯捂着手,在宋大人说完之后,他就只简单说了一句,“朕已经将折子都送到太后宫里去了,一切事宜由太后定夺就好,你们去请示太后懿旨吧。”
他的声音和话语里带着些不满意,加上蹙着眉头,就更是表示了他对此事拿不定,一切是太后说了算。
李阁老一看皇帝这意思,就知道皇帝是根本不想和太后争的,他说道,“皇上,也该看看您自己的意思。”
皇帝心想,反正又不是自己喜欢的人,自然是谁,他都是不在意的,当然是要将利益最大化,他看向李阁老,叹了口气,说,“此事就这样罢,朕会催促一番母后的。你们先回去吧,这天这么冷,看样子,又要下雪了。”
李阁老还想再说什么,皇帝已经不再听了。
皇帝明白李阁老的意思,他是想让他家的女子入宫为后,虽然皇帝曾经许诺过他,但是,他现在已经选择性遗忘了这件事。
李阁老又带着宋大人和代大人出去了,出去后,李阁老就表达了强烈地不满,他冷哼了一声,又摔了一下袖子。
代大人沉默没说话,宋大人则道,“皇上这还是什么都要看太后娘娘的意思啊。”
李阁老是只老狐狸,哪里没有看明白,皇帝这并不是依然受控于太后,而是故意将太后抬出来,这是要打压他的意思了。
李阁老看着要下雪的天,咬了咬牙,快步往外走了。
季衡回了家,就让人去准备了一份礼,又写了一个签儿,让给李阁老府上送去了,签上并没有写今日乘轿子的事情,只是晚辈对长辈的问候的话。
他觉得李阁老要是收到,就该明白的,毕竟他坐在轿子里,可是看不到外面的,也没有谁说李大人在外面。
要是李阁老要是要将这件事往心里去,他也就没办法了。人愿意原谅一个人的时候,这么点事自然不会在意,要是对方真的在意了,就恐怕并不是因为这么点事。
赵致礼并没有连赶着去找季衡,而是在好些天后,他才写了个请柬,请季衡到他的别院去喝酒。
夏锦并不出门,却是经常让家里仆人出门去打探赵致礼的事情的。
赵致礼先回京的事情并没有在京里传开,在赵致礼的二哥赵致信带着属下回京时,夏锦才得到赵致礼也回京了的消息。
他虽然心中十分惦念,也没有表现得急切,只是在好几日后,才给季衡去了一封信,询问赵致礼的事情。
季衡去赴赵致礼的宴,就带上了这封信。
许七郎也想跟着季衡一起去赵致礼的别院,但季衡只是静静看着他,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许七郎就只好放弃了胡搅蛮缠的做法,说:“早去早回。”
季衡对他笑了一下,道:“赶紧回屋去吧。外面冷。”
许七郎点点头应了,看着季衡的马车从院子里驶出去了,他才转身回内院去。
到了赵致礼的别院,季衡下马车的时候,赵致礼亲自来接,居然将正下马车的季衡一把抱了下来,季衡十分惊诧,被赵致礼放在地上后,他无奈地对他说:“嘿,你在军中待了大半年,就学了这样的无礼。”
赵致礼一把搂住他的肩膀,将他往里面院子带,撇了一下嘴,还是当年那个放纵又潇洒的少年,“你还是这么没意思。”
季衡笑了起来,说,“那要怎么才叫有意思。”
赵致礼道:“说起来,我还没见你喝醉过酒,你到我这里来了,今日就不醉不归,说不得你醉了,就有意思了。”
季衡道:“滚你的。”
赵致礼愣了一下就哈哈笑起来,挑眉揶揄他,“你也会骂人了?”
季衡也对他挑了一下眉,没接话。
赵致礼带着他进了内院的正房里间,里面布置得精巧温暖,烧着三四个暖炉,十分温暖。
其中一个暖炉上放着烤肉架子,旁边的桌子上放着准备好的烤肉,还有酒菜等。
季衡一见到,就说,“你这还真是毫无风雅。”
赵致礼道,“你就是面上是个雅人,骨子里有多俗,我是知道的,咱们也不必装什么风雅了。”
季衡在放着烤肉架子的暖炉旁的椅子上去坐下了,伸手在暖炉上烤火,对赵致礼笑道:“你说我俗,你倒要举个例子来,不然这可真是让我不解了。”
赵致礼想了想,说,“你愿意和我这个人交朋友,就没有比这个更俗的。”
季衡愣了一下,“好吧,你赢了。”
赵致礼似乎对烤肉情有独钟,自己烤肉,季衡就温酒,但他不怎么喝,只说,“我身体不好,母亲是不让喝酒的,不然回去了又要吃药。”
既然如此,赵致礼虽然说得欢快,也不会强迫他。
赵致礼其实是有心对季衡提一提皇帝对他父亲的芥蒂的,但是全说他在军中的趣事,和江南的一些情况了,他选择性地遗忘了这件事。
倒不是他对季衡不真心,只是觉得这事果真是不好说。
两人边说话边烤肉边吃,果真是酣畅淋漓,最后季衡提了一句,“你让我替你照顾夏公子,你这回来了,我想我也就该将人还你了。”
赵致礼愣了一下,“夏公子?”
季衡反应过来,解释了小灵仙改名叫夏锦的事情。
赵致礼本来是一副潇洒而自在的姿态,听他这么一说,动作就慢下来了,拿过一边的巾帕,擦了擦手,状若并不经意,说:“他现在怎么样。”
季衡就简单讲了他的近况,又说:“虽然用了最好的药,以前皇上赐给我的那药膏,我也拿去给他试过了,脸上的伤始终不能全好。脚倒是能够走路的,只是遇到阴雨下雪天,就痛得下不了床。我也让请了很多大夫给他诊治,都说只能慢慢来,和平常注意调养,想要全好,是不行的了。”
赵致礼脸色沉重了下来,觉得对小灵仙不起,他叹了一声,说:“我抽个时间去看看他吧。”
季衡淡淡“哦”了一声,觉得这是赵致礼和小灵仙两人的事情,他作为朋友,将小灵仙交给赵致礼了,他也就不必再管了。
赵致礼觉得和季衡在一起的时候是最轻松舒坦的时候,因为季衡是个心眼通透的人,因为通透,所以不会多说多问,而且,值得信任。
季衡从赵致礼的别院离开前将那封信放到赵致礼的桌上了,即使赵致礼看不到,仆人收拾的时候看到了也会转给他的。
赵致礼送季衡上马车时,最后一刻拉住了他的胳膊,说,“皇上很差银钱花用。”
季衡愣了一下,马车从别院里驶出去后,他才想过来,赵致礼那句话的意思。
他托着下巴,沉思了一路,回去后,就直接让人去请张先生来府上商议事情。
100、第八十二章
季衡是知道皇帝经济状况的窘迫的。
其一,宫中府库现在并没在他手中,而是在太后的手中,他平常要花用什么都是要申请的,而且银钱上更是拮据,因他每月也是拿花用月例而已。
自然,他作为皇帝,并不需要花用什么,只是,连平常打赏人也很窘迫,就让他十分不满意了,有时候给了谁打赏,还要记在账单上,让去宫中内库取,宫中内库不一定会取给他。
这自然是十分郁闷的事情,大约也是皇帝特别想赶紧亲政的原因之一,至少亲政了,太后不敢过于管他花用。
其二,朝中的国库也十分拮据,特别是和吴王打了这么一仗的情况下。
先皇虽然死得早,而且死得突然,但他却是将死后事情都安排得差不多了。
朝中政务交由李阁老和另外几位阁臣,李阁老虽然贪婪,但是却也并不是祸国之人,他有要治好一国的抱负;而国家军队,则主要握在徐家,林家,赵家三家手里,徐家和赵家是死敌,不可能对盘,徐家和林家都会好好辅佐新君,皇帝是相信这一点的,赵家无法掌控,但是在另外几派势力的辖制下,赵家也做不出什么事情来。
甚至,太后想要罢黜新君,另立皇帝,也是不行的,当时皇帝就有遗嘱,要另立皇帝,除非新君过世,或者是新君实在荒唐,就可以由太后和五位阁老同时同意罢黜他,选宗室子弟进京。
但是小皇帝并不荒唐,所以谁也不能说可以罢黜他。
皇帝这几年还小,政务几乎都由李阁老决定,李阁老除了将国库里的银钱折腾得所剩无几之外,整个国家倒是没出什么事,稳固地在向前走着。
但是看到国库里所剩无几的银钱,皇帝心里就怄得很。
这也是他对李阁老十分介怀的原因之一。
皇帝现下没法子治理李阁老,所以就指望着季大人从江南给他搜刮回大批银钱回来,至少将国库和他自己的内库充盈了,没想到季大人登记造册送回来的银钱远远不及他的设想。
这也是皇帝的郁闷之处。
季衡几乎是日日里跟着皇帝,自然明白皇帝的心思,所以,赵致礼对他说了那么一句,他就明白过来了,赵致礼是提醒他,他父亲那里恐怕是有些问题的。
张先生这几日没怎么到季府来,而是住在家里。
季衡让人去找他后,就进了内院里去换了一身衣裳,又洗漱收拾一番,准备到前院去等张先生时,许七郎又蹿了出来,“衡弟,你又要出门?”
季衡道,“你这几日怎么这么闲。一直在内宅里晃着,没上课?”
许七郎被他数落了,心里就很不高兴,道,“怎么没有上学,不过是今日早些下了,让自己写一篇时文罢了。你这又是要去哪里?”
季衡道:“母亲都没管我,你倒管起我来了。我不是出门,是去前院里和张先生说话。”
许七郎这才放心了,说,“哦,那你去吧。”
季衡却顿住了步子,盯着许七郎看,许七郎也是十四岁了,正是身体迅速拔高的时候,而且最近已经在变声,声音倒不至于像公鸭嗓一样难听,但是也距离小时候的清亮的少年音有很大不同。
许七郎被季衡看得有些莫名,问:“怎么了?”
季衡说,“我发现你又长高了。”
许七郎说:“这是自然,怎么会不长高。去年的轻裘穿着都小了,今年的都是新做的。”
季衡轻叹:“那真好,我还要再等两年才能好好长呢。”
第24节
恋耽美